江苏南京师范大学附中江宁分校的小学生李缘泽从今年百万参赛者中脱颖而出,夺得今年鲁迅青少年文学奖大奖,获得鲁迅文化基金会、东方教育时报等主办单位颁发的文学创作奖金1万元。尽管每次活动都会引发全社会持续性的文学热潮,但历届大赛评委及专家却发现,在多达百万数量的优秀作品中,却难觅一首好诗歌。青少年文学爱好者们似乎更热衷于创作抒情散文及叙事作文,却很少会以诗歌的体裁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上海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儿童文学作家秦文君作为本届“鲁迅青少年文学奖”初中组的总评委坦言,虽然不同文体间没有绝对的可比性,但从文体的选择上却可以看出孩子们青睐散文、小说等常用文体。
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红极一时的“文青标志”——诗歌,缘何就成了今天的“不常用文体”?在作家叶辛看来,这与目前国内语文教育对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重视程度不够有关。他认为,无论是教育界还是文化界,不仅在意识上不够重视传统文化,传播的力度也非常不够,这就让青少年阅读手机、互联网上的新文化、新思维的机会更多,接受起来也更容易。而对于古诗等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如今的青少年却知之甚少。“接触得少,自然就很难进行模仿和创新,更不要说自主创作了。”叶辛表示。
青少年也能自主补上一课,更好地提升自己的文学修养。“其实诗歌对于青少年而言,还是很容易入门的,学生可以找一些诗歌选刊阅读,或者阅读如北岛、海子等名诗人的诗集,互联网上的‘诗江湖’‘诗生活’等也是很好的学习素材。当学生阅读了足够多的诗歌时,他们会想到形容同一件事物,可以不使用惯常的词语,而是用一种新的用词,写出心的感受。”评委专家表示,阅读、感悟、模仿、思考后,才会产生创造与创新的冲动。 本报记者 王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