亭前空地两个火堆
昨天上午,记者来到闵行区吴中路金雨路,路口一块大石头上的刻字显示,旁边一片狭长型的绿地名“井亭绿地”。透过一个小牌坊,可以看到绿地中有亭,亭中正冒着烟。
亭前空地上,一男一女正在祭扫。两堆火烧得正旺,旁边放着两堆祭拜用品,每堆中都有十几把香,成捆的锡箔纸有三四十厘米高。男子不时将香和锡箔扔进火堆,因火太大,靠近困难,手里还拿了一根木棒充当“烧火棍”。男的烧了一会,拿出蛇皮袋铺在地上,对着亭子磕起头来。
记者看到,空地上还有两大堆其他人祭拜的痕迹——拢在一边高高的灰。两边有两棵桂花树,四周一圈密密麻麻地插着香。风一刮,烟灰四散飘扬,火星四溅,桂花树已被“熏”得几乎只剩“半壁江山”。
五谷杂粮一起焚烧
亭子上写着“井亭”两个字。记者拾级而上,这里也有几个人在祭拜。亭子内圈栏杆上,残烛将栏杆浇成了“烛台”;亭内一口水井罩起了网兜,上面放了香蕉、苹果等祭品;井前有一个水泥板砌出的方形“香炉”,灰铺了一半,插了许多香;用脸盆改造的小香炉,烧得一片焦黑。
记者看到了夸张的一幕。2男1女像是一家子,围着一堆“篝火”不断添物。他们拿出一包包“供品”,有红豆、小米、大米、面条等五谷杂粮,还有红枣、饼干、萨琪玛、甚至旺旺仙贝等零食,此外还备了好几瓶油,一看火势略减,就往里添。
这里,除了有人特意放置的“香炉”等用品外,看不出有任何与庙有关的迹象。
曾有庙庵引来祭拜
据网友反映,井亭祭扫现象持续多年,逢初一、十五香火更重。昨天一名祭扫阿婆告诉记者,这里的井据说通向东海,是口“神井”。话音未落,一阵风把香灰吹到阿婆脸上。
据闵行区公布的“井亭庙(明净庵)遗址”资料,吴中路1668号附近原有一座庙,始建于明,门前有井一口,清雍、乾年间有武探花者(人称“三和尚”)主持并扩建,同时为井筑栏建一亭。此庙20世纪30年代改由尼姑主持,改名明净庵。“文化大革命”中被废。后来井和亭因拓宽吴中路填没。
绿地中“重建井亭记”一文的石刻显示,井亭1920年时尚在,给过往商贾及行人有一个歇息的地方。旁边还有一座庙,1921年改名为明净庵。由于城埠西延,庵堂亭子均被高楼取代。吴中路拓宽时,水井已经填没,亭庙俱废,它的遗址上建立了一所小学。为使过往行人能有一个歇息之地,于是又再建了井亭,添建了石牌坊一座,缀以联额。
网友称,这口井实际上已是一个“摆设”,现今居然成了“神井”,还不断有人来烧香祭拜,实在让人哭笑不得。 本报记者 陈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