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上, 和于正一同站在被告席上的还有湖南经视和数家影视公司, 法律认定于正编剧的《宫锁连城》人物关系及情节来源于《梅花烙》,令其停止传播,并共同赔偿琼瑶500万元,可见,这是一条利益链。但无论是于正本人还是影视公司,都只是冰山一角,决定一部剧的关键因素则是隐藏在后面的电视台。业内人士认为,尽管于正本人已成众矢之的,但在于正背后起关键作用的还是电视台,编剧于正只是雇佣者、合作者。如果没有电视平台的一味纵容, 名声不佳的于正便难成气候,他的抄袭也无法成为畅通荧屏的“编剧捷径”。对于荧屏“于正现象”,急功近利的电视台无疑难咎其责。于正有近十部剧都由湖南卫视首播,而《宫锁心玉》系列剧以及《大丫鬟》都由湖南经视出品,有更多卫视则加入了“于正剧”的播映行列,真可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共同的利益,使它们在于正面对声讨之际选择了闭口沉默,更没有自责反省。
近年来,虽然对于正抄袭的批评不绝于耳,但口碑极差的于正却依然在荧屏上畅通无阻,一红再红。电视台播出“于正剧”时根本不关心其是否抄袭,只关心收视是否会高。这不仅有悖于习总书记“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能沾满了铜臭气”的重要指示;更与广电总局今年提出要求慎用“劣迹艺人”的精神背道而驰。
网友归纳出于正的抄袭之作有:《楚留香传奇》抄《火舞黄沙》,《胭脂雪》抄《凤凰四重奏》,《大清后宫》抄《金枝欲孽》,《贤妻良母》抄《家好月圆》,《宫锁心玉》像极了《步步惊心》,《美人无泪》又与《甄嬛传》出奇雷同,《美人天下》则抄袭美剧《越狱》,《凤还巢之连城》陷入与网络热门小说《华胥引》抄袭风波……“于抄抄”大名在外,但并不妨碍他成为荧屏红人,因为各播放平台只求收视率,不做任何道德评判和法律甄别,甚至认为,外界质疑反而是炒作“猛料”,只要收视高就能“一俊遮百丑”。今年4月,当琼瑶呼吁电视台停播《宫锁连城》时, 湖南卫视不予理睬, 反而因这一风波导致新剧大热。正是在这种唯收视率的荧屏生态中, 一个个卫视黄金档争先恐后对其大开绿灯,于正身价也一路水涨船高,最终导致他抄袭成瘾,积重难返。
说这些,并不是想为以抄发家的于正减轻一点责任,而是想说,我们如果不铲除真正产生“于正现象”的荧屏土壤, 不纠正电视台甘当市场奴隶的唯收视率诉求,不仅于正本人是否会悬崖勒马值得怀疑,而且还会助长更多于正“前赴后继”。那些播过“于正剧”的电视台集体沉默,没有一点态度,这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吗?!俞亮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