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河是中国近代工业文明在此萌发与成长,上海城市文化足迹在这里维系与延伸,东西文化在这里碰撞与融汇,随着时代的变迁,上海城市的转型发展,位于普陀区内,曾经两岸维系着上海经济命脉的厂房和仓储依然矗立在那里,但其内部已经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2005年开始,普陀区便借助独特的地理位置与历史积淀,推动着上海城市新的支柱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在此深耕发芽。
过去几年,普陀区一直在实践“打破”物理围墙,让创意设计在苏州河边串联,已初见成效,下一步,还有意将本地创意设计资源对接国家级设计院,形成区域创意设计高地,推动区域整体转型,营造全区创意设计氛围,提高市民的参与度与幸福感。
承办市级活动,让文化创意深入人心
普陀区苏州河沿线目前共有文化创意产业园区8家,在建的有3家,其中包括国际知名的“M50园区”、模式创新的“谭家28园区”,小而精的“E仓园区”等;而在中山北路沿线,一批国家级单位也在此设立设计与研究机构,如邮电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华东电力设计院,中国邮政集团研究院,以及在工业与艺术设计方面有所见长的华东师范大学等。
2013年,普陀区主动申请承办“首届市民文化节市民创意大赛”,在全市范围内率先实践利用本区创意设计优势,与社区联动,引领市民关注创意设计,参与创意设计,而在举办市民创意大赛时,普陀区采取了借助区域内文创园区优势,推动园区与社区的联动,专业设计师对接市民设计,帮助市民创意作品更上一个台阶。
市民创意大赛得到良好的社会反响,共吸引了优秀创意设计作品1947件,这些作品中有不少奇思妙想,有通过日常废旧物品制作成的创意家居产品,有利用各种介质如麦秸、牙签、易拉罐等创作的艺术作品,也有自制的全新乐器、生活用品以及创意家具等,创意类别无奇不有,而这样一场大赛也让普陀区意识到市民创意潜力无限。
设计落地曹杨,串联60年的城市记忆
曹杨新村,是中国历史上首个工人新村,也是对上海的传统文化、生活和品牌有着浓厚的情结的居民区。曹杨社区在居民互动上可谓下足功夫,在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内经常举办文化创意类活动,“首届上海市民文化节市民创意大赛”启动仪式就在此举行。针对目前社区文化活动参与对象大多停留在“一老一少一低”的现状,此次活动用微博、二维码等新媒体形式,吸引更多年轻人加入。用创意展现文化理念,让居民不出社区就能感受到文化魅力。
一是联手知名公益组织,专业化运作提升品质。与公益跳蚤会合作,云集了全市50名手工达人,他们全部通过网络报名,出售各自的创意礼品、二手闲置等,特色的产品、便宜的价格吸引了许多居民争相购买,参加活动摊主每位拿出至少2件物品进行义卖,所得款项进入曹杨青年“羽翼基金”,用以帮助社区内家庭困难的优秀学生。“个性产品+公益行为”,让居民们在得到一份惊喜的同时,奉献了自己的爱心。
二是引入文化创意类企业,个性化活动吸引眼球。在社区文化服务日活动中,专门邀请了上海灵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上海木马工业产品设计有限公司、上海福雅惠花卉有限公司、上海灯神科技有限公司等文创企业,分别展示了创意游戏动漫和生活用品,教居民DIY保鲜花创意礼品,教社区青少年玩原创桌面游戏,这些活动让男女老少充满了好奇和乐趣。这是一场社区文化的大集会,从小孩到老人,从年轻白领到退休居民,人人都有机会体验新颖的创意文化生活。
去年更在花溪路上,结合社区居民需求,辟出独立一幢楼打造社区文化家园,内设有“风华曹杨”村史馆、居民收藏馆、居民博物馆,还有主题图书馆,微电影院以及展览和互动区。从再现“工人新村烟纸店”到社区居民创意设计展,从根雕展到品鉴紫砂茶壶沙龙活动,每一个季度曹杨社区文化家园的展览主题便会进行一次更新,每月都会举办几场不同主题的文化创意沙龙活动。
社区居民拍摄的首部民间外交微电影《心·动·曹杨》,时长14分钟,围绕着外国友人来到中国上海曹杨街道一户普通人家体验“做一天曹杨人”,角度新颖,叙述亲切,创新的宣传形式让更多的人们认识曹杨、了解曹杨文化。
为了留住“民间技艺”,曹杨社区还不断挖掘社区文化达人,在文化家园内设立工作室,列入普陀区非遗名录的英自海手绘彩蛋工作室被最早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