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谁是受害者
“断水你说菜怎么烧、碗怎么洗,楼里厢冷冷清清的客人哪能有心情来吃饭?一天的损失毛估估要3万元!”说起断水,购物中心里的餐饮企业怨声载道,据悉上半周由于断水实在没办法,厨师们不得不拎着塑料桶向周边的居民区、洗车房借水。
“按照合同约定,今年该付给我们的300万元的品牌管理费,还有25万元的管理团队一个季度的工资,对方也都还没付。”百联股份副总经理吕克雄昨天介绍,“此地原来规划是做灯具市场的,后来为了相应政府号召解决社区商业难题改成了购物中心,业主和开发商实际均为上海联庆商业投资管理公司,百联只是以输出管理的方式被请来当‘管家’……”
据悉,今年3月26日,在“管家”百联未被告知的情况下,该项目股东变更为了上海沪商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到10月15日再次变更为自然人。由于新老业主存在一些分歧,新业主对商户是否续租、水电煤怎么缴等问题不置可否,才导致了“断炊”一幕。
品牌输出有风险
“作为国内商贸流通领域有影响力的上市公司,我们一定会对消费者负责、对供应商负责、对员工负责。”百联股份副总经理李雨林承认,百联股份确实要从这次事件中举一反三吸取教训,未来开店时一定要更充分考察经营和资产的结合度。据悉,除百联虹口购物中心以及南京路上的百联世贸国际广场外,百联的其他商业项目基本上都以自有物业和自营为主。
上海商务发展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齐晓斋指出,在酒店业确有如喜来登、香格里拉等不少成功的品牌输出案例,但拷贝到商业领域成功的在国际上也不多。“像这次的事件,其实是大业主出问题了,让作为代管方的百联代为受过,到最后损失的除了人气,恐怕还有民族知名品牌商誉。”
本报记者 胡晓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