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31:阅读/连载
     
本版列表新闻
     
2014年12月31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俞颂华:采访延安的《申报》记者(3)
丁言模
■ 俞颂华手迹
  ◆ 丁言模

  访谈中共领袖 看到中国曙光

  俞颂华谈及延安县城外墙上的两旁标语,已点出“西安事变”后这里政治气氛的新变化——强烈呼吁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表达了全国民众的心声,也是俞颂华的最大愿望。他所见到的延安许多景物都瞬间定格在照相机的镜头里,有部分照片刊登在他主编的《申报周刊》上,那张刷上标语的延安城墙则作为周刊封面照,特别醒目,一改他过去“稳重”的作风,这是他深受延安政治气氛影响——爱国抗日的浓烈情感压倒一切。

  俞颂华、孙恩霖到达延安的当天晚上,就前往凤凰山毛泽东的住处。平时毛泽东白天睡觉,晚上工作。窑洞中间一张粗笨的木桌上点着一支大红蜡烛,烛光在低矮的窑洞顶上晃动。毛泽东的个子很高,前额高宽,大声说道:“欢迎,欢迎!”与俞颂华、孙恩霖亲切地握手。

  虽然俞颂华见多识广,但还是第一次近距离接触中共领袖,面前这位传奇人物与国统区的各种报道完全不一样,更没有国民党那一套官场生活的形式主义和客套。孙恩霖回忆说:“晚上7时许,俞先生和我拜访了毛泽东同志,红烛高烧,作了长夜之谈。真是聆君一夕话,胜读十年书。”

  一个月前(3月1日),毛泽东接受美国女记者史沫莱特采访时,回答了中日战争与“西安事变”等问题,毛泽东指出:我们的反日民族统一战线,包括全民族一切党派及一切阶级,只除开汉奸在外。并认为共产党现在的政策是对国民党一个大的让步,是建立在一个更大更重要的原则上面,这就是抗日救亡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国共)应双方让步,互相团结,一致抗日。国民党政策的转变至今还不能令人满意,但是业已开始了转变。3月16日,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机关报《红色中华》刊登了这次谈话的要点。

  3月29日,毛泽东致信范长江,感谢他在上海《大公报》上发表“西安事变”真相的报道,转述了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并随信附上同史沫莱特谈话纪录稿等,请他在可能时予以发布。现在,毛泽东也希望通过俞颂华、孙恩霖的采访,向外界公开共产党的政治立场,促进国共第二次合作。但是,俞颂华难以公开毛泽东的谈话内容,被迫以“中略”告知广大读者,不尽言语尽在其中。

  抵达延安的第二天,俞颂华、孙恩霖采访了红军总司令朱德,俞颂华写道:17日(星期六)我们见到一位姓朱的,他是一个军人,我们曾问他一个问题:中国不幸而竟不能不为自卫而作战,照你看来,有无孤立和失败的危险?他说:“讲到战争,有五个要素,最须注意:(一)政治,(二)经济,(三)人员,(四)武器,(五)交通。中国虽有许多地方不如他国,但人口众多,是一个最大的长处,为他国所不及。我们最应利用这一点与敌人作持久战,则最后胜利是可以期待的。此外,政治的要素也非常重要,全国统一,和人民自由发挥他们的力量,是目前政治上必要的工作……”

  那天朱德穿着灰布军装,打着补丁,身材结实,个子不高,“他的头颅值两万五千大洋”,是一个多次被报道过被打死的传奇人物。他的窑洞桌上堆满了政治军事书籍、记事本、铅笔和一堆潦草涂改的心得笔记,墙上挂着一幅很大的军用地图,上面标着许多小红圈。朱德乐观、坚毅的性格,初步显露在俞颂华的笔下。采访后,他们一起去大礼堂观看演出。俞颂华写道:“那里剧场十分简陋,舞台亦十分破败,只因表演的人——成人和儿童——很有精神,表演的戏剧和节目都很有爱国的意识,所以我看完以后,觉得很满意……”

  在大礼堂里,俞颂华、孙恩霖意外地遇见美国女记者史沫莱特。她在年初已来延安,正在收集资料,准备撰写朱德传记《伟大的道路——朱德的生平和时代》。她赞同其他外国记者的看法:这里的共产党人不是一般的中国人,他们是新中国的人。孙恩霖称赞史沫莱特“性格爽朗,谈笑风生。她给我们留下的印象很深”。俞颂华写道:

  此外,我们还遇到一位姓徐、一位姓傅的人。一位姓徐的是湖南人,在那里负责办理教育。他一人既编教科书、民众读本,又编教授法、教育消息,什么都自己做。他今年已六十一岁,人家都称他为老英雄。他到了陕北曾试用拼音的“新文字”(即拼音的西文字),以后推广平民教育。据他说现在虽有了拼音文字,却不能以之代替汉字,也不能废弃汉字。新文字还是在一个很幼稚的阶段。据他用来推行平民教育的经验,拼音文字目下的最大效用,是在便于一般人民的识汉字与发表他们的思想。

  还有一位姓傅的是福建人,在那里专管医务。他从江西到陕北,到目前为止,已服务了整整十年之久,他训练了许多医务人员。据他说,在药料缺乏的时候,只要病人信仰医师,绝对听医师的话,有些病也是会不药而愈的。有时候,药棉缺乏,他用消毒过的纸来代替,一样的有效。

  俞颂华、孙恩霖采访徐特立、傅连暲,也是为了从不同角度揭开陕北革命根据地的神秘面纱,让广大读者知道那里的教育、卫生等方面的“新闻”。徐特立是毛泽东的老师,是一位很有经验的教育工作者。他搞的拼音“新文字”,可以追溯到与瞿秋白、吴玉章等人最初的尝试。南京国民政府也曾颁布赵元任等人搞的罗马拼音文字方案,这与徐特立等人的尝试有异曲同工之处。在俞颂华心目中,一个贫瘠的西北地区竟也出现拼音“新文字”的新鲜事物,至少表明共产党人并非只会拿枪打仗,他们也有自己的文化新理念。傅连暲“从江西到陕北”——经历了艰难长征的老红军,又是一位医术高超的“红色华佗”。俞颂华认为那里条件艰苦,“药棉缺乏”,傅连暲等医务人员只好进行“精神疗法”的特殊手段,希望引起广大各界人士关注,以不同方式进行援助。俞颂华在文章里还提到采访一位姓张的领导人,他介绍了陕北农村有关情况,认为眼下应解决三个问题:水利、造林和施肥。

  经过短短两天的紧张采访,18日早晨,俞颂华、孙恩霖依然搭乘货车离开延安,回头再次看到城墙上的标语,俞颂华由衷地赞叹:“足以代表国难严重中的一线曙光,亦是全国国民一致的愿望。”

  俞颂华、孙恩霖联手撰写了一篇万余字的通讯报道,马荫良原拟刊登在《申报周刊》上,但是几经交涉,未能获准。俞颂华决定自己出面,以个人署名,又写了一篇类似游记的《从上海到西安到陕北》,并与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长邵力子打了招呼。但是负责新闻检查的官员坚决不同意,还请出俞颂华昔日办刊物的助手潘公展(曾任上海市教育局长兼社会局长)前来“情商”。俞颂华狠狠地训斥了潘公展,面红耳赤的潘公展还是一味地低声下气,“心软”的俞颂华只得自己动手删去了一些重要内容。俞颂华还对妻子说:“我前几次去各省采访,见到的到处都是官富民穷,官员们以盛宴款待我们;唯有延安的领导人,都和军民同甘苦,毛泽东吃的也是黑面片。我看将来在国内取得最后胜利的,必是共产党。”俞颂华还透露,朱德等人热情挽留,劝他不要回沪。俞颂华、孙恩霖在延安拍摄了许多照片(在《申报周刊》上仅发表一小部分),其中有毛泽东与俞颂华的合影,但是这些珍贵照片未能保存下来,非常可惜。

  (摘自《上海滩》2014年第12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评论·随笔
   第A04版:焦点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广告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上海新闻
   第A10版:上海新闻
   第A11版:社会新闻
   第A12版:社会新闻
   第A13版:新民资讯
   第A14版:中国新闻
   第A15版:广告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国际新闻
   第A18版:国际新闻
   第A19版:文化新闻
   第A20版:文化新闻
   第A21版:文化新闻
   第A22版:文化新闻
   第A23版:体育新闻
   第A24版:体育新闻
   第A25版:体育新闻
   第A26版:新民俱乐部
   第A27版:财经新闻
   第A28版:夜光杯
   第A29版:夜光杯
   第A30版:广告
   第A31版:阅读/连载
   第A32版:广告
   第A33版:广告
   第A34版:专版
   第A35版:广告
   第A36版:新民健康
   第A37版:新民健康/医技
   第A38版:互动/新民健康
   第A39版:广告
   第A40版:生态上海·冬之恋
   第A41版:生态上海·冬之恋
   第A42版:广告
   第A43版:新民教育
   第A44版:年终盘点/新民教育
   第A45版:年终盘点/新民教育
   第A46版:校园内外/新民教育
   第A47版:新民教育/校园通讯
   第A48版:广告
   第B01版:汽车周刊
   第B02版:车界车市/汽车周刊
   第B03版:汽车周刊/车界车市
   第B04版:车界车市/汽车周刊
   第B05版:汽车周刊/车界车市
   第B06版:我爱我车/汽车周刊
   第B07版:汽车周刊/年度评选
   第B08版:年度评选/汽车周刊
俞颂华:采访延安的《申报》记者(3)
宋庆龄与她的保健医生
黄 雀
新民晚报阅读/连载A31俞颂华:采访延安的《申报》记者(3) 2014-12-31 2 2014年12月31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