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先后长期担任过宋庆龄保健医生的力伯畏、顾承敏、胡允平为主线,详细记录了宋庆龄和保健医生的关系,反映了宋庆龄面对疾病坚毅乐观的人生态度,从中让读者领略宋庆龄的人格力量。
1.最早的保健医生
宋庆龄的第一任保健医生力伯畏曾谦虚但又实事求是地回忆道:宋庆龄最早的保健医生是马海德。因为马海德从来不是中央保健局任命或派驻给宋庆龄的保健医生。他只是战争年代宋庆龄所信任的医生顾问,是在宋庆龄引荐下加入中国革命队伍的。
马海德(1910—1988年):原名乔治·海姆德,祖籍黎巴嫩,生于美国纽约州布法罗城。1932年在日内瓦医科大学得博士学位。1933年到上海开诊所行医。1934年11月里的一天,宋庆龄出席史沫特莱等国际友人为庆祝苏联十月革命,在史沫特莱寓所举行的聚会上,马海德与宋庆龄初次相识。当时,马海德就被宋庆龄那“美丽动人、风度不凡”的外貌与“用一口流利的英语和在座的朋友畅谈”时那种平易近人、和大家亲密无间的为人所吸引,并由于事后得知她正是当时世界知名的孙逸仙的夫人时所感动。
宋庆龄也很欣赏年轻且很有才华的马海德,认为他是中国需要的正义的朋友;并当即将马海德开设在上海的诊所,安排作为共产党上海地下党组织的联络点,同时,她开始逐步考验、锻炼和培养这个年轻人。也就从那时起,马海德积极配合宋庆龄,利用他的特殊的身份,出色地完成了宋庆龄交给他的传递书信、护送人员、购买药品和医疗器材等重要任务。
据马海德回忆:“一九三五年夏季有一天,宋庆龄同志叫我把两位客人护送到一艘开往苏联的船上。我立即穿上时髦的西服,开着一辆天蓝色的福特轿车,护送这两位客人到了码头。在旧中国,我这个外国人就是畅通无阻的护照,因而顺利地完成了送人的任务。回到诊所不久,宋庆龄同志给我打来了电话,她一再说我做了一件很好的事情,对我表示感谢。后来收到了宋庆龄派专人送来的信,才知道送走的是两位重要的中国共产党人。”
1936年6月,毛泽东、周恩来致信宋庆龄,请她挑选一位正直的外国记者和医生去苏区考察。宋庆龄第一时间推荐了马海德,记者人选则是后来著名的《红星照耀中国》的作者埃德加·斯诺。当时,为了保护上海的朋友,马海德请斯诺在书中隐去了自己的名字。临行前,宋庆龄特别嘱托马海德:“你到苏区后,要特别详细了解一下那里缺医少药的情况,我们好设法支援。”
马海德没有辜负宋庆龄的嘱托,从抗战开始,马海德一直与宋庆龄并肩作战,为宋庆龄提供详细的调查报告和医疗物资需求,宋庆龄则据此争取更多的国际救援,源源不断地向解放区输送人才和大量款项、药品、医疗器械、通讯设备、衣被食品等物资,卓有成效地支持抗日战争。而马海德则与解放区的医护人员一起因陋就简地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并组织筹建了八路军医院,即著名的“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他没有忘记毛泽东的委托,怀着一颗赤诚的心,考察了前线和后方大大小小的红军医院和门诊部,试着用半生不熟的中国话,与那些为红军服务的医生、护士、司药、护理员以及伤病员交谈,还通过同部队干部、战士交谈,同苏区老百姓交谈,了解他们的生活和健康的状况,听取他们对医疗卫生工作的意见,及时写出了《苏区医疗卫生工作考察报告》,并呈送毛泽东。毛泽东看了报告后,非常赞赏,很快决定聘请马海德担任中央军委卫生部的顾问。
值得一提的是,马海德到达延安后,还兼任了毛泽东的保健医生。在长期的战争环境中,毛泽东养成了夜里办公、白天睡觉的习惯。有时,白天有会议或必须参加的一些活动,他就不得不减少睡眠。马海德唯恐毛泽东睡眠不足引起神经过度疲劳而影响健康,就想尽各种办法调剂。有时候,他拉毛泽东去打乒乓球;节假日,他动员毛泽东去看文艺节目或跳舞;有时还陪毛泽东打麻将,避免人们在毛泽东休息时跟他谈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