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出击:
争取一流大学实习机会
本科期间两次境外游学经历让陈梁了解到英语对了解前沿医学知识、赶上世界医学发展的重要作用,也令他萌生了到美国学习医学的想法。那时候起,陈梁上课不仅看中文教材,还自己看英文教材。经过一番努力,他申请到了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医学院的实习机会。北美医学院通常规定国际学生最多只能在一所院校实习3个月,为了积累更多知识更加锻炼自己,陈梁又陆续申请到纽约西奈山医学院、耶鲁医学院和哈佛医学院的实习,这对于国内医学生来说是非常少见的。“英文有句话叫做‘ask, you shall receive, seek, and you will find, knock, and the door will open for you.’意思是:问,你就会得到答案,寻找,你就会发现,敲,门就会开。主动出击的精神让我赢得了顶级医学院实习的机会。”陈梁说。
“主动”的确是近一年的美国医学院实习经历中最令陈梁感触深刻的。美国医学生实习并不会指定带教医生,全靠医学生主动跟、主动问。而作为一个“外国人”,除了要适应中美医疗体系的不同之外,陈梁还必须和英语为母语的医学生竞争新病人以及汇报病例的机会。实习期间陈梁每天只睡6小时左右,每天早晨6时就到医院准备查房,下午跟着主治医生看门诊,或者跟住院医生学习如何执行上午的医嘱并完成日常临床工作,晚上还要看书准备有关疾病的汇报。就连每天的午饭陈梁也抓紧参加医学院的教学会议,边吃简餐边听专题医学讲座。
汇集成册:
宝贵经验与同道们分享
看似风光的实习背后有很多辛酸,陈梁阅读了大量美国医学院教授、资深医生写给美国医学生的临床实习口袋书、指南或手册,却发现这些书籍主要针对已经对美国临床环境有较好理解的美国医学生,起点较高,国际学生一下子难以吸收。而对于中国医学生来说,倘若有一个系统的、日常实习可操作的工具书来呈现医学生每天应该做什么、怎么做的策略和原则,将能够帮助中国学生尽快克服适应期,找到实习方法获得更多收获。
带着这样的想法,陈梁与哈佛大学医学院附属布莱根妇女医院的美籍华裔住院医师廖慕理(Joshua M. Liao)合作,从查房、收治新病人,到门诊、内科医生生涯道路一一细数,完成了专门面向中国医学生和医生的“宝典”。“我碰到的问题,其他人也可能会碰到,我们就花了很大精力完成了这本书的写作,来帮助更多同道实现他们医学学习的目标和梦想。此书的精髓就是使用先行者证明有效的方法来减少自我摸索,快速达到自己的临床训练目标,大大节省时间、金钱的成本,一步一步学习,问路才不会迷路。无论要成为美国住院医师还是在中国取得更大的发展,医学的技巧和原则是共通的,只要有充分的实践,正确的策略,一流的态度,任何人都可以成为一个更好的医师。”陈梁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帮助更多中国医学生和医师提高临床水平,同时开拓视野,了解来自美国的最新先进理念和知识技巧,最终成就事业、造福患者。
本报记者 易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