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社科院社会学研究员卢汉龙说,社区的主体是居民,基层社会是多元化的,要治理得好,不能单靠政府——“4+1”就是由街道社区搭建平台,整合各方资源,共同参与社区自治。
“4+1”开展组团式服务,在推行民主化管理,做强区域化支撑,实行群众性评议之外,还强调完善保障机制,以此确保“有人办事、有钱办事、有处议事”。“一号课题”出台后将有更多的人、财、物投入到社区,目的正是为了激活社区自治,让基层社区少了“财力”的牵绊,放开手脚,探索创新多元自治新方式,比如行之有效的“4+1”。
新年进入倒计时。昨天下午3时,中山南一路900号,五里桥街道铁二居委会所在地。这一天跟平常有啥不一样?“居委会年终评议啊,社区6个块的居民代表都来打分。怎么才能得到居民肯定?做好‘中间人’,思路要清爽。”面对记者提问,铁二社区党总支书记范来花答得爽快。
14年前,“三会制度”——听证会、协调会、评议会在黄浦区五里桥街道萌芽,此后全市推广。3年前,五里桥街道率先探索“组团式服务、民主化管理、区域化支撑、群众性评议”和“工作保障机制”的“4+1”工作法。“4+1”如何整合社区资源,激发自治活力?
一张表
物业费调整协商决定
范来花的办公桌上堆着各种各样的表格,其中一份是“征询表”,征询内容是中山南一路上一个小区物业管理费上涨方案。从今年4月到12月25日,耗费大半年时间,150多户居民最后投票表决赞成率超过60%。
这个商品房小区建于上世纪90年代,1996年以来,物业费一直都是每月每平方米1.1元。如今,保洁工的工资也从当初的每月500元上涨至1800多元,但物业费依然保持原状,物业公司入不敷出,提出物业费上涨至每平方米2元。业主们不接受。如果双方闹僵,物业撤出,小区管理就会瘫痪。
“居委会要给业主和物业公司搭好对话平台,让大家心里都有本明白账,怎么做,协商决定。”范来花说,双方协商半年,最后方案是物业费涨至每平方米1.65元,物业服务内容也有新规范。
“协商自治,居委会不会偏袒哪一方,而是让业主和物业公司有商有量,博弈的结果,是要双赢。”范来花说。
一条道
评议会激发民间智慧
铁二社区有一条很特别的无障碍通道。过去,中山南一路892弄大门前没有无障碍通道,居民行路难,但门前地下布满各种管道,职能部门说无法建无障碍通道。但在社区评议会上,一个居民亮出了“民间智慧”——他的亲戚是工程设计师,实地勘察后,设计了架空的无障碍通道。职能部门当场看了图纸,还真可行。不久,892弄就有了别具一格的无障碍通道。
“民间有智慧,只要居委会搭好平台,就不愁找不到思路和出路。”80后甘瑜清是范来花的副手,“一条道”的诞生过程,让她更坚信“自治的力量”。
一间房
整合社区资源有保障
“4+1”的起点是“组团服务”,核心就是整合社区资源,抱团解决社区问题。铁二社区有1200户居民,老公房多,老年居民多,老问题多,也有不少新问题,比如停车难。要解决新老难题,可以靠“组团服务”。
2012年4月11日,铁二居委开了场解决停车难的协调会。原来,铁二社区的邻居是农工商大卖场打浦路店,店门前有片广场可停车,居民想晚上能借用“芳邻的宝地”。可收费怎么算?管理怎么做?能停多少车?都是问题。于是,居委会就请企业和居民坐在一起协商。
所有社区问题,都是坐下来协商,问题是,坐在哪里谈?“当然是在居委会的协调室呀!”范来花笑道,放心,街道为每个居委会都配备了协调室,听证、评议、协调,都能用,大家坐下来“打开天窗说亮话”。“这时候,怎么谈,居委会不插手,只管端茶倒水,不让大家口干舌燥。中间人嘛,就该这样!”范来花又笑了。 本报记者 姚丽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