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智能手机对很多传统行业构成冲击,比如——年历。
不知什么时候开始,已经习惯在手机里记下日程安排。周一有什么会议;周二约了什么工作;周三有什么朋友要见面之类的全写在手机的日历备忘录里。日期上一个小点,提醒你这天有事勿忘。如果记下具体几点,到时还会“噔”一声,备忘录跳出来。你想忘记都难。这是现代科技带来的生活便利。
于是,好像是不太需要年历了。置在那里,实属摆设。功用已经降到很低。手机日历备忘,还能查到天气空气情况。纸质年历哪有这功能呢?
可是到了岁末年初。还是会有朋友送来年历。我这职业,很多年历是经纪公司或艺人工作室自制送予。精美漂亮,这个艺人你大抵不讨厌。那么摆在桌子上,天天对着他(她)看。“朝夕相处”,他(她)的形象植入你的脑海。这是一种软广告。总算是好看的事物。尽管实用性不高,凡有朋友送我年历,我还是会留下来。几乎全是台历,搁桌上占地不大。墙上挂的挂历真是多年少见了,也很难见到如今谁家还挂着挂历。
但在我小的时候,家家户户很少不挂挂历的。我顶喜欢翻墙上的挂历——每一个月是一幅画,有的是电影明星主题。急于辞旧迎新, 明明才28、29日,挂历已被我翻到下个月去了。童年总觉得一天一天过得好慢,绵绵无绝期。长大了只感到时光飞逝。好像没做什么,又是一年跑掉了。时间都去哪儿了?
那会儿连过期的挂历都不会轻易丢掉。一年过完,好好藏起来。新学期开学。挂历的纸拆下拿来包书。有画的那面包在里头。白而光洁的留外头。一学期还没完,不知不觉包书的挂历纸就磨损了。或是自己总想拆开来,要看白色的里面是什么乾坤。对世界一切都好奇,真是一去不回少小时。
早前,朋友从香港来,给我发微信——你看,已是微信,不是电话,连短信都不是,是免费的网络微信。世界已变成这个样子。
朋友说:音音姐(邵音音)请我带一本台历给你,要我回内地就快递给你。
我听了有些迟疑——实在劳烦人。我不缺台历的,至今已收到十多本。摆满桌子都用不完,是种浪费。
朋友拍照给我看,音音姐送我是凤凰卫视的台历。一栋栋香港大埔深山里,凤凰卫视的大楼。我对这些建筑物完全没有兴趣,又觉得太麻烦朋友,还浪费快递费,便想:要不算了。看到已代表收下心意。年历要不就请她转送身边朋友吧。
然而,朋友继续说:音音姐一共就拿了四本。一本给她美国的妈妈;一本给她的弟弟;一本给我;还有一本就是给你。
听完这句话,我马上说:请递来吧。快递到付!
——心意永不嫌多。再要进步与淘汰什么,人情永不可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