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2:评论·随笔
     
本版列表新闻
     
2015年01月05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民新语
不公正的责备
郁晶陶
  郁晶陶

  家庭暴力受害者常常碰到一个问题:为什么你不离开?这个问题的假设前提是受害者具备离开的条件和自由,并包含着令人不安的潜台词:留在一个随时可能暴力相向的人身边,是你自己的错。

  《反家庭暴力法》草案近日结束征求意见,我们有望拥有一部针对家暴的专门法律。然而,我们真的了解家暴吗?更多地了解家庭暴力的预兆和发展方式,才能更好地帮助受害者,至少,可以或多或少地避免肤浅的同情和不公正的责备造成的二次伤害。

  莱斯利·斯泰纳是一名亲历家庭暴力的女性。她拥有哈佛学位和一份热爱的工作。这说明家暴可能发生在任何教育背景和收入水平的人身上。莱斯利的第一任丈夫,就是后来那个多次用枪指着她脑袋的丈夫,曾是那么幽默、风趣、体贴,甚至让她以为自己是双方关系中强势的一方。然而,引诱和迷惑受害者是家庭暴力关系开始的第一步。

  第二步是孤立受害者,施以精神、身体、经济上的控制。莱斯利跟随丈夫离开熟悉的纽约,移居到一个小镇上。第三步,就是暴力威胁,并观察受害者的反应。在第一次家暴中,莱斯利因工作而烦躁,丈夫就掐住了她的脖子,把她的头往墙上撞。事后,他表现出深深的悔意,她以为那只是个意外,不知道自己将遭受每周一两次的暴力对待。

  为什么她要留下来?因为她没有意识到丈夫是在虐待自己。她认为自己很强硬,只是爱上了一个饱受困扰的人。为什么她不离开?因为旁观者并不了解的是,离开一个虐待者有多么危险——可能被跟踪,可能被恐吓,可能被断绝经济支持,甚至可能被杀害。

  所以,“为什么你不离开”,是一个极其残忍的问题。它把不幸归因于受害者,暗示受害者有意与虐待自己的人维持关系。越多的人抱持这样的态度,只会让越少的家暴受害者有勇气打破沉默、寻求帮助。反对家庭暴力,也是在反对可能存在于我们每个人心中的错误认识和顽固偏见。

  而这种不公正地责备受害者的倾向,又何止存在于对待家庭暴力的态度之中。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评论·随笔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焦点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社会新闻
   第A09版:专版
   第A10版:新民资讯
   第A11版:广告
   第A12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国际新闻
   第A14版:文化新闻
   第A15版:文化新闻
   第A16版:广告
   第A17版:体育新闻
   第A18版:体育新闻
   第A19版:夜光杯
   第A20版:夜光杯
   第A21版:阅读/连载
   第A22版:长三角
   第A23版:长三角/社会·生活
   第A24版:文化·旅游/长三角
   第B01版:康健园
   第B02版:养生/健康园
   第B03版:康健园/康复
   第B04版:保健/康健园
   第B05版:新民健康/慢病
   第B06版:医技/新民健康
   第B07版:市场之窗/资讯
   第B08版:广告
时刻绷紧安全之弦
新一年从头再来
不公正的责备
“土垃圾”已头疼,哪还容得下“洋垃圾”
监守自盗
在哪儿上辅导班?这是个秘密
新民晚报评论·随笔A02不公正的责备 2015-01-05 2 2015年01月05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