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化竞争还是有好处的,好久不用的大众刚给我电话,每天早上居然派固定司机来接我了。那还要不要滴滴专车呢?纠结~”
昨天,一位好友在朋友圈里发了这段文字。追问后得到回答:“因为买了大众的VIP年卡,但最近都没有用,用的是滴滴专车,估计像我这样的客人不少,他们意识到问题了。”
朋友的感受可能很多人有同感。这也是这几天人民日报、新华社两大央媒关注的话题。正如新华社质问的那样:“祥子”不拉活,究竟是什么原因?仅仅是“专车”“黑车”惹的祸?
一段时间以来,一个切身感受是,上海出租车司机的服务质量有所下降:亮着“待运”绿灯却不应扬招、拒载、挑客、态度生硬、不耐烦……曾经被誉为上海城市名片的出租车行业“金字招牌”开始黯淡。
“早上一睁眼,就欠公司100多块。”而起步价提增缓慢,燃油费也只是小步下降。新华社记者在各地采访发现,很多司机一半以上收入都贡献给了“份子钱”,每天工作超过12个小时,长期处于高度疲劳状态,“开8小时车自己一分钱也留不下。”
这样的生存状况,奢望司机每天好心情笑脸相迎,不近情理。这样的生存状况,也让他们对曾经畏之如虎的投诉变得无所谓,亲耳听到过司机这样的回答:“去(投诉)吧,有啥啦,大不了不干了。”这恐怕也是近年来出租车司机流失、招人难的重要因素。
前段时间,一位媒体好友乔装应聘“滴滴专车”司机,他接受的上岗培训中,对于服务、礼仪、用语等条款“细腻动人”,看了让人动心。但我想,这些司机如此“知礼”,关键还是他们与公司间的分配合理。
上海最近正在建立出租车司机 “黑名单”制度,这种做法有必要,但也是治标。治本之道在哪?两大央媒直指“垄断”:“许多城市存在打车难、打车乱,备受公众诟病。监管部门不在顶层设计上动刀子,只是修修补补,总是收效甚微。对于这一持续十多年的社会难题,用扬汤止沸的方式来缓解只能管一阵子,要想根治必须彻底打破市场垄断。”
值得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