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艺文类出版社的出版规划也摆上了书桌,让读者对今年的有品质的出版物充满期待。
茅奖得主三剑齐发
距《额尔古纳河右岸》推出已过去十年,茅盾文学奖得主、女作家迟子建再度将深情悲悯的目光投向中国北方苍茫的“群山之巅”,讲述在那里发生的勾人心魄的人间故事,在一个叫龙盏的小镇上生活着一个个身世性情迥异的小人物,他们在群山之巅的滚滚红尘中浮沉,在诡异与未知的命运中寻找出路。评论家李敬泽读毕,表示不少地方都令他感到心很酸,泪点绷不住。他特别提到书中最后一句话“一世界的鹅毛大雪,谁又能听见谁的呼唤”,这句话让人联想到在东北苍茫的大地上,无边的寂静之后,谁也听不见红尘滚滚的声音。
茅盾文学奖得主阿来携新作《藏地梵花》现身,参与了精典博维与作家社举办的研讨会,并称该书是送给西藏迷的最大礼物。阿来表示《藏地梵花》更适合拍成纪录片,“俗语说草木通灵,可惜草木的语言从来都只能被少数人听懂,而我就是少数听得懂草木语言的人。《藏地梵花》以花为线,向当下数千万‘西藏迷’讲述不一样的西藏。它就像是一部纪录片,更像是一位向导带你走过西藏的每个角落。”阿来还透露,《藏地梵花》系列中所有的照片都是他亲自拍摄,读者可以跟随“导游”阿来游历整个西藏。
君子之道易经之辩
两位具有极高人气的文化学者余秋雨与余世存先后在本届书会上接受了访谈。巧合的是,两位学者都是通过中国传统文化经典,重新发现和解读为人之道。
文化学者余秋雨以“全民阅读中的君子之道”为主题作客“红沙发”访谈,余秋雨介绍了新作《秋雨合集》同时,倡导十余年的君子之道。余秋雨称,这部22卷的合集是我人生的一个总结性的平台,通过30年的学术研究,我对中国古代经典有了个人的翻译和论述,把庄子、屈原等人的君子思想还原出来。“君子之道永远是一种过程,现在讲提升中华文化,说到底是提升国民的集体人格。做政治家、军事家、企业家、农民都可以,但首先要做个君子。”
易经向来被誉为“群经之首”,因其艰涩难懂,解读易经原典者自古以来代不乏人,但解读易经的著作多停留在猜谜、训诂、算命附会的层面上,大众仍苦无一部通识简易的著作。文化学者余世存在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新作《大时间》里发起挑战,取伏羲先天卦序,按照六十四卦的卦辞爻辞演绎体例,第一次系统地做了易经的现象还原,证实易经这部百科全书探讨了卦时与现代人的关系和命卦与个体命运的关系,把易经原典还给读者,充分体认和感悟明心见性、乐天知命、自觉自悟、协同进化、唯变所适的人生境界。
新面孔作家再发力
直击高校学术腐败和生活潜规则,描摹关系圈对知识的腐蚀、金钱权力对人格的扭曲,作家阎真的长篇小说《活着之上》因成为首届路遥文学奖唯一获奖作品而备受关注,小说还力压贾平凹的《老生》夺得此奖。这部小说由湖南文艺社推出后,被看做是深刻描述了当下高校知识分子的困境和挣扎,展现了强大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精神,是十分艰巨的精神叙事。
另一位几乎拿遍宝岛台湾所有文学大奖的上海作家张怡微,一口气在今年年初出版了《我自己的陌生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因为梦见你离开》(山东画报出版社)两部个人散文集,在北京图书订货会上放出异彩。张怡微低调潜行,又偏安一隅,这些年来她于台湾读博期间,勤勉伏案,写了些一言难尽的絮语,却横扫台湾大小文学奖项。那些灵通又富质感的获奖佳作,目前而言,好评程度足令其师长王安忆与吴念真也体面有光。 本报记者 乐梦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