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记者再次造访太平村。其所属的朱家桥是被“铁三角”合围的自然村,只有一个出口。左面、右面和后面分别是沈海高速、沪宁城际铁路和郊环线。村支书朱大姐介绍,这个铁路还好,来去一刹那,时间短,但是高速公路日夜不停,确实对村民生活影响很大。然而,这里的村民识大体、顾大局,要说这些觉悟从哪里来,就是苏兴华书记工作做得细。
劳均收入年均增8%-12%
过去,太平村 “一穷二白”,苏兴华刚接手村委会没有办公场所,欠债20多万元。
到如今,村里可支配资金达到1200万元,村民100%参保。村民患大病支出费用超过5000元的,可在按规定报销费用后,享受村大病基金补助,重残无业人员每年给予4500元补助,常年患病、因病致贫和家庭困难的家庭,每年都可得到几千元的补助……
增加村民收入,苏兴华敢于领风气之先。1996年,太平村以股份制的形式建设了新村民家园,村民每家每户出资1万-3万元,每年可获得10%-15%的稳定收益。村民的房屋由村民小组统一对外出租,既安全又可靠,全村出租户每年有500万元的收入。眼下,太平村又启动了农龄入股工作,村里拿出100万元的农龄股再投资,村民不出一分钱,即可享受每年数千元的分红。上述三项合计,每户村民每年少说也有万元收入。加之村民的高就业率,全村劳均收入每年以8%-12%的幅度增长,2012年,该村人均收入达到2.4万多元,劳均收入达到了3万多元。
创建“中国幸福村”
一路走来,苏兴华吃了不少苦。1998年村级企业改制,许多村民不理解,个别情绪激动的村民甚至撕破了苏兴华的衣服,这些事让苏兴华充分认识到做好群众思想工作的重要性。那一年,他走遍每家每户,大大小小会议开了几十个,为节约时间吃掉了30多箱方便面,人也瘦了10多斤。
为了保护村容村貌,为村民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太平村在20年前就禁止搭建违法建筑。当时有个别村民不理解,因为违法建筑被拆砸坏了他的车子、踢破了他的办公室大门。他并不计较,还主动上门做通村民的思想。苏兴华的真诚和豁达,赢得了村民的敬佩和爱戴。
苏兴华担任村书记24年,秉承“让村民作主、为村民造福”的理念,在强村富民、党建引领、村民民主、服务新村民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实践和探索,把一个贫穷落后的小村建设成为“中国幸福村”“全国农村民主管理先进村”,本人也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十佳村官等称号。去年,他被评为感动上海的十大人物之一。
本报记者 朱全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