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伟蓝图天文数字
以“十二五”末的2015年为节点,几乎所有的厂商当初都提出了2015年产量翻倍的宏伟蓝图,一汽、上汽、东风、长安、广汽、北汽六大车企总产销目标已经超过2800万辆。江淮、奇瑞、吉利、比亚迪、长城、华晨六大自主品牌汽车2015年的总产销目标约为1200万辆。国际汽车品牌对于中国市场的野心同样不容小觑。通用汽车计划在2015年实现500万辆,丰田汽车为150万辆,大众汽车为300万辆,PSA集团为100万辆。另外,还有现代集团、福特汽车、本田汽车等,他们在2015年中国汽车市场销量目标之和应该超过了1500万辆。当然,这些合资品牌在中国的销量也将被计算入其合作伙伴所属国有汽车集团的销量。
据不完全统计,如果这些厂商2015年“如期”实现其设定的产销规划的话,那么届时中国汽车的年产销总数将超过4000万辆。退一步讲,如果以2010年1800万销量为计算基数,以年均15%的增速计算,2015年中国汽车产销量也将达到约3600万辆。
各大汽车厂商之所以制定如此宏伟的产销计划,一是唯恐在市场份额的竞争中落后,过于迷信中国汽车保有量仍然很低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现实之惑羁绊重重
这些近乎天文的数字,引起了业界对于中国汽车市场到底有多大容量的思考与讨论。如果仅从中国汽车市场千人保有量与成熟汽车市场的千人保有量的差距来考虑,相信2015年是有机会实现3600万这样的产销目标的。但不考虑诸如环保、能源、交通等影响因素是不可能的,而且这些现实因素将决定中国车市容量的大小。
一是中国汽车的发展潜力并不能沿用欧美国家千人汽车保有量或者家庭平均保有量来衡量,中国在一定时期内仍然是发展中国家,拥有大宗商品购买能力的家庭仍然属于少数群体,不能与发达国家相对更加均衡的购买力相比。
二是中国经济的发展正面临最为困难的阶段。野蛮生长的时代已经过去,汇率变动、原材料成本上升、劳动力成本上升、产能空置、恶性竞争等情况将严重影响到工业产品市场的发展。
三是经过前10年的井喷,汽车市场会进入相对平稳期甚至可能出现冷却期。另一方面,中国汽车社会的尖锐矛盾在一定时期内难以被缓解。城市拥堵以及因拥堵而被逐渐执行的大城市限购限行政策,都将严重影响到居民的购车消费。
四是全球能源危机日益严重,尽管目前油价连跌,但是暂时现象,上升则是大趋势,不仅影响到汽车制造环节的成本上涨,同样影响到消费者购车环节的用车成本考量。
五是几乎所有汽车品牌都乐观地认为三、四线城市将成为汽车增量强劲的另一极。然而,多年来中国基础建设都是往一线城市倾斜的;三、四线城市汽车市场只会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可以成为市场的有力补充,但难以成为擎天大柱。
与此同时,政府对于中国汽车社会发展的预期,则明显理性于车企的“大跃进”,那就是车市前景远不如意愿那么光明和美好;另外,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当年的预期与之相当,2015年中国汽车产销为2500万辆。如以此为基准预期,国内外车企对于2015中国车市产销目标的宏伟蓝图将面临鸡飞蛋打的乱局。
回归理性稳步前行
刚过去的2014年,虽然车市总体仍在增长,但增速明显放缓,许多车企在苦苦硬撑都没完成年初规划目标。而实际上,在经历了市场大起大落的今天,相信谁都难以相信2015年中国车市能实现3600万辆的产销规模。站在2015这一重要节点上,车企又该如何动作?
去年年底刚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调2015:经济变中求稳。其中透出的信息是国家现在并不看重包括汽车产业在内的经济发展太“快”,而是首先要“稳”。如果围绕这一方针目标制定出的各项措施到位,必将对车市产生影响。
2015年,中国汽车行业正在从此前以产能驱动发展的模式逐步过渡到以存量为驱动的发展新周期。经历过车市10多年变迁的汽车厂商,其实心里都有数;市场竞争激化,就必然要有调整,这是由市场所决定的,知道供求失衡会导致市场崩盘,也明白高库存对自己的危害显而易见,既然如此,为何不早点调低销量目标而轻装上阵呢?特别在2015车市不确定因素增加的情况下,审时度势,回归理性,科学合理地制定产销目标,或许是企业化解危机的唯一出路。
李永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