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翼翼地用量杯在酒瓶中注入17ml的水,用小棒轻轻一敲量杯,一记清脆的“Do”诞生了!依次减少2ml,7个音节次第出现,组成“欢乐颂”的旋律。三(2)班女生周诚怡自己找视频资料、去超市买来合适大小的酒瓶,并用量杯一次次尝试水量,制成了这台特别的“酒瓶琴”。舞台上,班级“锅碗瓢盆交响乐队”指挥着脸盆、塑料桶、饼干罐、整理箱齐上阵。“我还做了一台橡皮筋琴,有的同学还去琴行了解了各种乐器发声原理,拍成视频发到QQ群里分享。”周诚怡说。“好声音导师”、年轻的数学老师劳雨伟干脆匀出了数学提高班做题目的时间,教他们写课题报告。
校长张军瑾介绍,“好声音”不仅是一场“秀”,而是整整一个学期的探究课程。孩子们每周的活动表现都会被记录下来,汇总成期末评价。除了参加校园歌手评比,每个年级都有不同的跨学科任务单,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从中选择一项任务,选定“导师”开展研究。一年级小朋友制作动物面具、研究动物的音乐世界;二年级学生学习配音的知识技巧,探究配音中的奥秘;三年级学生通过“乐器大不同”“音乐之声”“锅碗瓢盆交响乐”等活动和探索乐器中的“声音秘密”;四年级学生查阅、收集资料,完成实验并撰写报告,了解声音的产生以及噪音的危害;五年级学生自己设计升降舞台模型、3D背景、采访“好声音”选手,并自编自导整场“好声音”总决选。“仅舞台升降,同学们就用了螺旋式、手摇式、滑轮式、弹簧式等各种方法。”校办主任王浏浏说,给予舞台,孩子们的创意令人惊喜。
本报记者 陆梓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