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媒体报道上海有家长让自己八九、十几岁的孩子退学,送入浙江一山中的某学院学国学、学经典。有一位家长说她的八岁的孩子在幼儿园时活泼可爱,入小学后却变得神情呆滞,闷闷不乐,与作业负担极重有关。征得孩子同意,毅然决定让孩子住宿山中去学传统经典。据说所学内容有《论语》《孟子》,有《圣经》、莎士比亚的英语云云。近日遇见一位年轻的同事,也说已让八岁的孩子入“国学班”学《三字经》《弟子规》《诗经》之类的“经典”,不过并未退学,利用休息天云云。据她说,全国各种儿童“国学班”总数已在二千以上。
如何教育儿童,何等重要的问题!所以这样的事应引起人们的重视。那位家长和她孩子的选择,是对应试教育的回归,我们在慨叹应试教育凋斫孩子的灵性,佩服其勇气的同时,也当深思让八九岁的孩子读经书是否合理的问题。我对那位同事说,《三字经》是过去的童蒙书,但今天的成人能读懂的恐亦并不多,如何让孩子理解呢?她说背诵即可,今后自会理解。
然则填鸭乎?填鸭式教育岂有利于孩子的成长?清人尤袤《艮斋杂说》卷五讲到前辈俞君宣的轶事,有云:“俞临死时对亲人们说,我死无所苦,所苦此去重抱书包上学堂耳。”从前有学者认为:“这诙谐之中很含有悲哀的分子,非意识地显出对于儿童时代生活的惆怅。”传统社会并没有“孩子”的观念是不争的事实。
近日某报载一四年级小学生“已经读完了《三字经》《弟子规》《诗经》《道德经》《孝经》《增广贤文》,《论语》也读到第十章,《易经》已读完三十四卦。”她的读经,必是填鸭的过程,且不说。叫我惊异的是,这位学生在文章中说:“最不喜欢的是《易经》,太深奥了,一点兴趣都没有。”那么《诗经》《道德经》等她觉得不深奥么!鄙人读《诗经》三十余年,至今读不懂的地方甚多,诘屈聱牙的《三颂》,当初是因为研究上古神话的关系,硬着头皮啃下的。而四年级小学生轻易能通读《诗经》,又是如何读的呢?
儿童生活有其独立的意义与价值,而教育即自然发展,教育不是把外面的东西强迫儿童或少年去吸收,而是要使人类与生俱来的能力得以生长,因此儿童成长需要玩乐、快乐,使他与生俱来的潜能得到发展。神话、传说、歌谣、民间故事之有益儿童,就是因为它们的玩乐性质,你看,鲁迅从长妈妈那里得到的够多吧!杜威说:教育不当的儿童离开美德比从未受过教育的儿童更远。你怕他虚度童年,未多学习。什么叫虚度,难道快乐不算什么吗?终日跑跳不算什么吗?他一生永远不会再有这样忙碌的时候了。游戏、玩乐之必要在一句谚语中可以看得很清楚:“只学习而不游戏,使杰克变成了一个笨孩子。”儿童教育自然也包括知识、技能等的学习,但这样的学习要尽可能寓教于乐,不要违逆儿童的天性。
传统的教育往往还和戒尺、棍棒相联,现在“虎妈”“狼爸”之类的育儿经竟大行其道,报刊常刊载“棍棒底下出孝子”、“适当的体罚有利于学生成长”的旧论新论,而有的“国学”教师,竟也手拿戒尺。
鲁迅对终日给孩子以冷遇或呵斥,甚至于打扑的家长深不以为然,因为这会使“他畏葸退缩,仿佛一个奴才,一个傀儡,然而父母却美其名曰‘听话’,自以为是教育的成功,待到放他到外面来,则如暂出樊笼的小禽,他决不会飞鸣,也不会跳跃。”凭压制、靠棍棒可以培养出健全的灵魂吗?真正的教育家对学生都是尊重加循循善诱,蒙田说:独断和压制只能生长出奴性;理性、智慧和机敏得不到的东西,强力也不会得到。
为了儿童的健康成长,我们实在应该多多反思,小心翼翼。英国人斯迈尔斯《人生的职责》中有云:“我对年幼的儿童自由的尊重比对成人自由的尊重更小心在意,因为成人对我有防卫能力,而小孩却没有。只要我一想到小孩是可塑性很强的人,我就决不会侮辱他们,因为在他们身上会打上我的意志的烙印。”
当然,在今天的教育环境中,我们并不反对儿童教育形式的多样化,如适当地寓教于乐地教读一些古诗、古事,浸染一些传统的优秀文化原是有益无害,极有必要的,但是我们希望在倡导、实践传统教育模式的时候,一定要深切了解并避免从前儿童读经与书塾教育的弊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