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温骤降,心血管疾病的高峰期也随之到来。对于老年人而言,心脏老化,功能减弱,适应性差,将近七成的心肌梗死、急性心衰发作于气温转冷时。因此,老年人冬季更需谨慎对待,不可掉以轻心。
适度保暖 冬换季温差最显著的阶段,天气骤冷,体内的儿茶酚胺分泌增加,交感神经兴奋,容易引起血管收缩或痉挛。所以老年人衣着要保暖松软,尤其要注意头面部的保暖。穿衣避免忽增忽减。虽然气温寒冷,但夜间睡眠切勿蒙头而卧,被褥切忌过厚,出汗后反而更易受凉不适,诱发心衰风险。
适度饮食 冬季寒冷,容易食欲增加。但对于老年人而言,仍需抵制部分高油高热的“美食”诱惑,不可过食辛辣厚味食物,避免燥热伤津,有碍血液循环。建议合理清淡饮食,限制动物脂肪和高胆固醇,选择低盐、低脂、高纤维素饮食,多饮水,降低血液黏稠度,保持血管相对畅通。每餐进食量不宜过多,晚餐尤其要少而精。
适度锻炼 有些老年人认为早晨空气新鲜,适宜运动和锻炼。其实,从预防心血管疾病的角度来说,应尽量避免清晨运动,尤其冬季是雾霾多发的季节。清晨是心脏病发作的高峰时间,这可能与交感神经活性高,生物电不稳定有关,易导致心律失常,发生室颤,甚至引起猝死。但这并不意味停止一切锻炼,整天呆在室内,适度的露天锻炼对于增强体质,强化心肺功能仍大有益处。应选择没有雾霾晴朗的天气适当户外活动。
适度作息 孙思邈有言“冬月不宜清早出夜深归,冒犯寒威。”建议老年人早睡晚起,避寒就温,减少低温对血管的刺激。同时冬季洗澡水温不宜过热,不可时间过长,否则易引起老年人心肌缺血缺氧发作。
自我管理 除了日常生活外,定期监测自身的血压,心率情况,自我防治也是秋冬季预防心血管疾病中重要的一环。高血压是许多心脑血管疾病的罪魁祸首,老年人血管弹性差,秋冬季容易血压波动,需更加关注自身的血压情况,经专科医师诊治及时调整用药方案,维持血压的平稳。一旦出现胸闷气急,胸痛等症状,及时去医院诊治。慢性心血管病患者平时规律服药,切勿随意自行停药或加药,外出时备好常用急救药物。
(作者为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普陀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