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时两年完成
《味道中国》由真实传媒和尚世影业联合出品,影片发掘了即将消失在历史深处的传统手工艺美食,同时聚焦美食背后的动人故事,刻画了一幅更加完整的中国美食地图。该片总导演黄瀛灏告诉记者,从前期策划到最终上映,《味道中国》用了整整2年多的时间。摄制组每天拍摄长达18个小时,经常从清晨一直工作到凌晨两三点。为了拍摄生蚝的采摘,摄制组在只有摄氏5度的冰冷的海水里浸泡了8个小时,手上、腿上都被石头划出了一道道血痕。为了拍摄出好看又走心的美食故事,主创人员驾马车、穿雪原、乘舢板、上滩涂,共同完成了每一个故事的前期调研、中期拍摄、后期粗剪以及最终精剪。
黄瀛灏表示,《味道中国》着力于回归食物本源,讲述食物和制作者之间的关系。片中,有人坚持用古法制井盐,有人专心制作故乡泉水浸润的豆腐衣,更有人靠不断手工捶打做出最有弹性的潮州牛肉丸。“食物不再仅仅只是用来果腹的东西,也不再只是手艺人赖以生存的一种手段,它成了人与人之间情感的纽带,更让食物的制作者从生活中汲取更多的智慧。”黄瀛灏说,“影片呈现出的不仅是对味蕾的感官刺激,更会触动每一个人的内心,带给观众更多美食背后的思考。”
一块砖一条路
虽然花费了2年多时间拍摄制作,但这部纪录片在沪上影院的排片却并不多。记者昨日在格瓦拉网站上看到,不少影院在该片的首映日仅安排了一场观影,并且都是中午场次。由于今天是工作日,可以预计观看人数不会多。环贸百丽宫影城安排了两场,但第二场却是在晚上10点后,临近午夜。永华影城是安排《味道中国》场次最多的影城,今日中午11:20、下午5:00和晚上8:30各有一场,但截至发稿时,3场总共近400人的座位仅售出6张票。记者昨日询问了不少影城的工作人员后得知,上海影城每日会安排1至2场放映,但昨日预售仅售出2张票;正大星美影城周末两天各排了一场,但前来询问顾客不多;环艺影城也表示会排片,具体放映多久还要视情况而定;大光明影院的排片也不多,预售状况不佳。
对于为何挑选在如此拥挤的贺岁档上映,片方表示,是想在过年前让大家感受到年味的气息。黄瀛灏说:“我们这部影片是2014年拿到纪录片龙标的第25号,也是第一部登上院线大银幕的中国美食纪录电影。这是一次尝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黄瀛灏表示,他更愿意把《味道中国》看作是通向纪录片电影在中国的一块砖,“只有每块砖都铺好了,才能打开一条路。”
生存空间狭窄
《中国纪录片发展报告》指出,2012年的170亿元全年电影总票房中,国产纪录片进入院线上映的仅有两部,合计票房130万元,不如热门电影一天的票房。而同年度美国电影院线市场播出纪录片达141部,总收入达到1.3亿美元。两者相差十分悬殊。此类状况在2013得到改变,2013年中国全年纪录电影票房2146万元,比2012年增加18倍。去年,国产电影纪录片有抬头趋势,第一季度的娱乐类纪实电影《爸爸去哪儿大电影》放映50.76万场,一举斩获6.96亿元票房。11月,《狂野非洲》4天累计720万元。同月,上海电影博物馆举行了第九届北欧纪录片电影节,共放映来自挪威、瑞典、丹麦等北欧国家的8部纪录片,收获好评。
然而,对比去年近300亿元的内地年票房,以及近年来动辄数亿的商业大片票房,纪录片的市场空间仍然十分狭窄。对于大部分观众来说,买票走进影院观看纪录电影的习惯也尚需时间养成。中国传媒大学中国纪录片研究中心何苏六认为,当前纪录片产业、市场和受众仍待培育,对于尚待培育的纪录片产业而言,创作者不妨将目光投向与其他影视节目类型的相互融合与镶嵌,使纪录片成为整个影视产业链条上不可或缺的一环,甚至是高价值的亮点。对此,深爱纪录片,同时为《狂野非洲》配音的刘欢表示,希望有情怀的电影人能继续努力,让纪录电影有更多的机会出现在中国的大银幕上,也让更多的人爱上纪录电影,并愿意走进影院为纪录电影叫好。
本报记者 张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