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东方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金融学博士,英国牛津大学圣安东尼学院John Swire资深访问学者;复旦大学金融研究院研究员,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专家成员;美国华尔街日报、英国金融时报专栏作家;曾挂职上海宝山区发改委副主任,任职复旦大学国际金融系副系主任。
采访印象
一年多前,自贸区政策横空出世,老记们四处搜罗相关介绍自贸区的素材。此时,一篇全方位解读自贸区的文章在圈内广泛流传,成为各界讨论的蓝本,作者的名字叫做邵宇。
阅读《穿越镀金时代》《全球化4.0版——中国如何回到世界之巅》等作品,有感于他思维缜密、观点犀利,用鲜活易懂的语言剖析宏观经济,评点中国经济奇迹秘诀和未来之路。
面对面访谈,发现邵宇还是像一位刚走下讲台不久的老师,谦和直言,有问必答。
十六铺拐进老太平弄,一家星巴克咖啡馆,邻近东方证券办公楼。北面一线,承载了外滩百年金融史的花岗岩建筑群,像饱经风霜的绅士;浦江对岸,鳞次栉比的陆家嘴新楼,如英气勃发的才俊。顶着渐密的雨,邵宇如约而来。采访的话题,就从黄浦江畔一旧一新的金融区域聊起。
“上海金融城”合力管理利发展
金融,上海的一张名片,含金量十足。在海外人士眼中,上海的金融中心区理所应当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功能整体。他们并不清楚,由于历史发展的原因,上海的金融区域分散在浦江两岸,由不同的地区政府管辖。
“可不可以开放心态,拿出优势资源,把上海主要的金融功能地带如外滩、北外滩和陆家嘴,合并成立一个区域,合力管理便利发展,对外力推一个品牌?”邵宇支持这一大胆的设想,并且建议:名称可以叫“上海金融城”。
英国伦敦,全球金融“心脏”之一,泰晤士河北岸坐落着城中之城——伦敦金融城。伦敦金融城有自己的市长和管理机构。金融城市长的另一项重要职责,是在英国国内及海外宣传伦敦金融城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重要地位。
上海曾是远东的国际金融中心,外滩是它的象征。随着上海这座城市金融功能的发展,外滩的设施捉襟见肘,扩张腹地明显不足。100年前金融中心的量级,远远满足不了当今的需要,因而逐渐被陆家嘴取而代之。 “伦敦金融城和华尔街,”邵宇提出,“同样经过大规模的改建和扩张。相对而言,陆家嘴和北外滩拥有继续扩展的余地,能容纳生态较好、足够大的功能和空间。”他因此建议,外滩、北外滩、陆家嘴都划进广义的上海金融城,江对面可以一直划到世博园区。“金融功能核心在前台,主要是交易和投资,中台和后台包括清算、会计、咨询、会展、生活服务,这样布局,可以把金融及其他丰富的配套功能都纳入整个金融城中。
那么,伦敦金融城如何自我管理和运作?邵宇介绍说,伦敦金融城有着高度的自治权,采用同业高度参与的理事会制度,比如金融城的改造和规则制定、行业间自律、对基础设施的要求、公共安全等一系列公共服务标准的制定,包括同业协会的管理,都由理事会决定。上海金融城也应该可以尝试类似的管理体制,采取一定程度上的自治,邀请金融城主要的大机构,比如国际顶尖的100家机构,成为金融城管委会理事成员,共同商定金融城的发展大计,这等于让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政府并不是旁观者,也加入到理事会中来,但不是高高在上、发号施令,而是成为整个金融城生态的营建者和有力的推动者,形成良性互动的治理现代化。就像伦敦金融城,里面大部分功能是自治的。精简的小政府,提供最基本的公共服务,如安全、交通等。
人民币国际化“尽快出发”
“只有人民币国际化,上海才能成为真正的国际金融中心。”邵宇快人快语。
人民币国际化的步伐是否走得过快过急?对此经济学界有不同的看法。“人民币国际化没那么容易做到,人民币在世界上的地位尚不稳固,经济现在又处于相对低潮。”邵宇话锋一转,“但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你不能等到万事俱备了才去做。中国发展模式的特点,通常是先开枪再瞄准,或者说摸石头过河。只要大方向没错,就开始实施。肯定会交学费,有起伏,这是正常的过程。”
美国经济总量赶超英国是在1872年,但一直到1945年,美元真正成为国际化货币。中国能不能加速这一进程?他觉得应该可以,现在需要做的是尽快出发,风险管控的措施跟上。“如果不去做,永远不会知道风险在哪里。中国的改革很难说哪一方面特别重要,整体推进相互促进可能比单兵突进更好。用人民币国际化对外开放,是倒逼国内改革的有力手段。”
邵宇认为,中国属于赶超型经济体,后发优势大部分来自学习能力,换一种说法叫“山寨”。中国最大的特点,在于有一个巨大的内部市场,加上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强,使经济能够快速增长。
对于记者提出的“中国到现在为止还没有出过大的金融危机,人民币国际化步子迈大了风险也在集聚”的担忧,邵宇坦率地答道:这确实是一个问题。“就像孩子一样,不生病不代表一辈子就能健康。有些病总要得,得了才知道怎么治疗,培养抗体。”美国为什么能那么强悍?即便经济数次严重的金融危机,后来它都恢复了元气,在反复摔打和磨练中愈走愈强。
至于上海要成为国际金融中心,需要弥补的差距,邵宇表示一是经济总量和稳健度要增加,二是需要学习、融合、参与制定国际秩序规则。“不管是沪港通、金砖银行还是自贸区,都是为人民币国际化做的一些基础工作,包括做压力测试、风险管理。如果都能通过,人民币国际化会以更大的量体、更高的能级来实现。”他说。
上海自贸区金融优势难以复制
在新近撰写的《上海的金融雄心和版图》一文中,邵宇提出,上海实际上要解决两个核心议题——如何借助自贸区把握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重大机遇,以及上海作为资本市场主导型的金融中心如何服务实体经济。
上海自贸区扩区,金融是其他自贸区无法复制的特点。邵宇认为,上海的最大优势,是拥有足够大的在岸金融市场作为支持。不管是金融的对外开放还是对内改革,两条线索的核心焦点,是足够量级、多层次的金融市场。这意味着:交易的深度广度足够、交易市场上掌握话语权的是本土金融机构、金融监管已得到迅速优化。“所有金融开放和改革的核心,要生成新一代金融市场,只有上海有这个基础。”他表示,上海的金融要素最为丰富,有多个国家金融要素市场,包括期交所、上交所、金交所、钻石交易所以及筹备中的原油期货等,都是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关键筹码,构成了对外开放的“水池”。市场发展壮大以后,“水池”会越来越深,有足够的深度就不怕来自外部的冲击。同时“水池”对于实体经济的支持会越来越强,形成良性互动。
对于外界关于“自贸区金融改革试验进展速度不尽如人意”的疑问,邵宇的看法是:一方面在具体推进的实施细则上确实有一些空缺存在,比如个人账户开立指引,双向投资操作性细则;另一方面,对目前政策的可操作空间,业界的理解或者说想象力还不够充分。今年功能应该都能补齐,会有明显提速过程。其实,很多资本双向进出的窗口已经打开,但是企业没有充分理解和应用。商业机构不妨放下抖抖豁豁的心态,敢于创新,跟监管部门积极协商,发挥现有政策更大功能。
【对股市的看法】
多重风口下的上海板块
讲到股市,邵宇认为,总体说今年市场波动会大一点,除了流动性供给外,还有美元走强、美联储加息、全球资本撤出等因素,会引发一系列的流动性抽搐或痉挛,影响到我们的资本市场。
股票,他推荐上海板块。原因是上海板块集中了多重利好。股市,风起来时猪都会飞,上海板块风口较多:一是迪士尼项目即将投产,会带动一系列商业机会。二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稳步进行。三是自贸区扩区,把浦东最好的资产、产能融合进来。四是国资国企改造。在新一轮发展中,利用混合所有制,用民资优势嫁接和改造国资资产。这块资产质量很好,但可能在国资手里只能产生一块钱的效应,资本市场给5-6倍的估值;但是放到民资手里,可能提供更高的盈利和市场估值。所以多重风口交织下,今年上海板块爆发的机会特别大。
问起对今后股市的看法,他觉得现在流动性推动的牛市其最强力阶段已暂告一段落,然而就流动性潜力看,中国人大宗财富的配置才刚开始。从信托、房地产出来的钱,配置渠道主要有两类:一是流入国内的股票市场,二是去海外做全球配置。如果中国经济总体比较稳定,股市资金的配置需求还会上升。不能说流动性盛宴已经结束,它会换一种更加平稳的形式入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