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2:上海两会·声音
     
本版列表新闻
     
2015年01月26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抓科技创新 促经济转型
陈正宝 郭新洋 张龙
市人大代表 魏伟明
市人大代表 钱翊樑
市人大代表 郑惠强
市人大代表 缪长喜
市政协委员 崔华平
市政协委员 施有毅
市政协委员 胡江波
市政协委员 汪亮
  加强科研经费统筹和管理

  上海在大力推进科技创新方面,研发投入很高,去年达到831亿元,相当于GDP由2010年的2.81%提高到3.6%,已接近发达国家水平。但是,从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目标看,上海还任重道远。

  在研发投入中,政府的科研经费投入很大,但存在分散、重复、浪费的问题。科研经费的分配像撒胡椒面,而且效率不高。建议加快构建跨部门的科技信息系统和共享机制建设,提升科技计划项目相关信息的公开透明度,促进科研经费分配的统筹协调,避免分散和重复。同时建立科学规范的绩效考评机制,加强资金管理。

  建议修改市环境保护条例

  环境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一大瓶颈和亟待解决的民生问题,全国人大常委会及时颁布了新《环保法》,以法律形式确立了保护环境是国家的基本国策,明确规定了“保护优先”的原则;还强调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设置了环境污染公共监测预警机制。

  本市的《上海市环境保护条例》自2006年5月1日施行至今已有9个年头,有许多具体规定已经不适合本市环境污染的实际状况与治理污染的迫切要求,建议市人大尽快修订《上海市环境保护条例》,使上海的天变得蓝一点,水变得清一点,更好地造福于上海人民。

  良好环境助力智能制造

  智能制造作为技术创新之源泉、国际竞争之焦点,其培育和发展离不开良好的基础环境、特别是政策环境的支撑。

  建议围绕智能制造以及“两化融合”重点领域,加快研究制定支持创新突破的财税、金融、人才、产用结合等相关政策;积极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制造业电子商务应用,支持工业设计及相关软件的研究开发和应用推广,不断提升生产性服务业信息化水平;推进面向工业企业的“云服务”平台建设,促进工业大数据集成应用,建立完善面向智能制造业产业集群的服务体系。

  加快电动汽车快充网建设

  大力发展电动汽车,解决电动汽车充电难是关键,必须加快城市快充网络建设。充电网建设牵涉到城市规划、电网规划、土地价格和物业管理等多个部门,政府职能部门要协调好各种关系。建议参照大型超市的布局,并依托大型超市停车场建设充电站;依托市内现有加油站,在各加油站内建设充电站;依托大型体育场(馆)、大学城、建设一批快充站;充电收费可通过供电部门提供的IC卡进行缴费,在谷期时段(23时至次日7时)充电,执行谷期电价。另外,进一步提高电动汽车补贴力度,增加电动汽车保有量,形成经济规模。

  制定全球创新合作计划

  上海要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议制定“全球创新合作计划”,成立国际性的双边或多边合作基金,为创新提供政策性贷款,鼓励企业加强国际合作,通过引入国际资本,以全球化思维整合产业发展资源;可由上海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等专业科技创新指定机构牵头,联合上海市信息中心,共同推动科技创新数据库和网络体系的建设,打造科技信息共享平台,把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连接起来,整合科技创新的资源,形成合力;在吸引跨国公司和大企业研发中心落地的同时,发挥中小企业优势,引导发展科技众筹,建立中小企业可共享的研发实验室。

  修订经营性停车收费标准

  “上海市停车场(库)管理办法” (沪府令85号) 2013年1月1日开始实施,但现在许多停车场(库)仍在参照执行1995年8月1日开始实施的“上海市收费停车场(库)计费暂行规定”。建议市政府相关部门抓紧研究出台基于85号令的新收费停车场(库)计费规定,采用统一定价规则;突破地段价格核定分割模式,根据人口密度和经济发展的地区标准为核定价格标准,有效利用价格杠杆,缓解停车难;对商贸集中地和居民聚集地的公共交通出行,特别是与轨交的衔接,制定可操作的发展规划,通过公共交通的发展和停车价格的杠杆作用,服务经济发展,满足居民出行需要。

  解决小微科技企业融资难

  目前,上海的小微科技企业在初创阶段,难以获得资金用于企业投资或产品开发。上海应抓住中国(上海)自贸区试点机遇,推进股权众筹融资试点,通过规范股权众筹平台建设,解决小微科技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建议市政府科技、金融等部门出台相应政策鼓励小微科技企业通过股权众筹平台进行融资,满足企业发展在资金上的需求;规范股权众筹平台注册登记的法律义务,防止股权众筹平台虚假诈骗,保护小微科技企业在融资上的法律保障;规范股权众筹平台信息披露,确保股权众筹平台建设的健康发展和保护投融资者的利益。

  商业布局时应有刚性规划

  截至2014年末,上海商业设施面积的供给已达6650万平方米,其中超过5万平方米的特大型购物中心已达130家,导致上海人均商业面积高达2.8平方米,是香港、伦敦、纽约、东京等城市的2至3倍,2015年本市还将有300万平方米的商业设施将建成后投放使用,其中特大型购物中心还将建成投放36个。正是规划的不合理造成了商业设施供求失衡的现状,为避免商业设施成为“死城”,政府部门在商业布局时应有刚性规划,以避免同质化的重复建设。 本报记者 邵宁 宋宁华 江跃中 潘高峰 整理

  本报记者 陈正宝 郭新洋 张龙 摄影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上海两会·声音
   第A03版:上海两会·关注
   第A04版:上海两会·关注
   第A05版:上海两会·焦点
   第A06版:上海两会·话题
   第A07版:评论·随笔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上海新闻
   第A10版:社会新闻
   第A11版:读者之声
   第A12版:新民资讯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文化新闻
   第A16版:文化新闻
   第A17版:体育新闻
   第A18版:体育新闻
   第A19版:夜光杯
   第A20版:夜光杯
   第A21版:阅读/连载
   第A22版:长三角
   第A23版:长三角/社会·生活
   第A24版:文化·旅游/长三角
   第B01版:康健园
   第B02版:养生/康健园
   第B03版:康健园/康复
   第B04版:保健/康健园
   第B05版:新民健康/医技
   第B06版:互动/新民健康
   第B07版:市场之窗/资讯
   第B08版:资讯/市场之窗
抓科技创新 促经济转型
螺蛳壳里织起城市安全精密网
新民晚报上海两会·声音A02抓科技创新 促经济转型 2015-01-26 2 2015年01月26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