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人多吗?实有人口超2400万,够多。
上海,挤吗?区域面积超过6300平方公里,仅占全市1/10土地面积的中心城区承载了全市近50%的人口,够挤。
一座不算大的城,容纳那么多的人,要维护好公共秩序,保障好公共安全,还真不能少了精细化管理。精细化,说得通俗点,那叫螺蛳壳里做道场。
螺蛳壳里究竟怎么做道场?听了两位市人大代表的说法,有道理,跟大家分享一下。
许丽萍代表是高级工程师,专业是工程勘探设计,她一直在呼吁城市公共安全的“精细化管理”。
许丽萍说,世博园区内公共安全的管控措施,在“彼时彼刻”非常有效,但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难以完全复制的——世博园区是封闭场所,入园要安检,园内还有大量志愿者维护秩序,组织化程度之高,绝非日常管理所可比拟。
如果是在开放的公共空间,是自发的大规模人群聚集活动,如何保障安全,才是申城亟需应对的公共安全新课题。这个“如果”,原本并非虚拟假设,而是每天都要面对的“此时此刻”。
现状决定了在这座城市公共安全问题的一种“新常态”——城市安全管理是精密网络,任何一个节点出现问题,都会引发险情与事故;即使做好99.9%管理事项,若0.1%出现问题且未及时处置,就可能引发悲剧。
面对如此“发生概率低、危害却极大”的新常态,城市精细化管理的核心特征应是:每个管理环节,流程清晰,责任明确,隐患“零容忍”,任何事关城市安全的风吹草动,就能被及时控制。这就是许丽萍对城市安全“螺蛳壳里做道场”的专业解读。
另一位市人大代表,叫余国强,他也是我见过的最较真的人大代表之一,过去6年,申城马路隔离栏的反光标识,一直让他念念不忘。
6年里,余国强曾不止一次说起他的焦虑,反光标识虽小,但也是人命关天,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堵”上这个安全漏洞。
去年,市交通委成为一个独立的专门机构,负责城市交通的科学管理;到了上周,已纳入2014年度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督办书面意见的“反光标识”终于有了明确说法——上海先于全国制定了道路隔离栏反光标识的“地方技术标准”,落实了主管部门,纳入了网格化管理。
地方就那么大,人还是那么多,怎么办?螺蛳壳里做道场,更需要的是上海人的精明精细和精致;这种格局的背后,更可贵的是融化在骨子里严谨认真的城市气质。
面对“新常态”,相信申城一定能拿出一套精细化的管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