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侧幕、光源全部裸露,没有布景、代之以几把普通的椅子,没有投影屏、直接把影像投在上戏新空间的墙壁上,没有音效、原创钢琴曲现场伴奏自始至终,由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12级集体呈现的《建筑家》尝试了文献剧的方式,以在上海留下诸多作品的匈牙利建筑师邬达克的一生为线索,追寻和提问了建筑与历史、与权力、与生活和与当下的关系。
文献剧起源自德国,利用真实的文献材料,如档案、信件、演讲、访谈、诉讼记录、资产报表以及图片、广播和影像报道等,作为创作的基础,依据事实、拒绝虚构,创作者的诉求体现在素材的选择和结构的方式上。《建筑家》一剧的主要创作依据为意大利学者卢卡·彭切里尼博士的《邬达克》一书,该书又是在作者的博士论文《拉斯洛·邬达克在上海(1919—1949)》的基础上改写的,具备“文献”的性质。
文献剧多天然地采用叙事体戏剧的构架,《建筑家》也不例外,该剧假托建筑系毕业生寻找邬达克的人生轨迹,由一名同学扮演邬达克,而五名毕业生担当了歌队,或“跳进”扮演邬达克的业主、妻子、弟弟、秘书等角色,或“跳出”回到建筑系毕业生的身份叙述和评价邬达克。与之相适应,剧中影像分为三个部分,一是再现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上海和邬达克建筑,二是中国当代建筑的奇观,三是街头的随机访谈,询问受访者是否知道邬达克、受访者最喜欢的上海建筑是哪一座。显然,前者交代时代背景、再现邬氏建筑,后两者则更多的是间离效果。
这是一种改变,由片面追求戏剧性向尝试叙事体戏剧的改变,由着重于编织情节向用结构表达立意的改变,由诉诸于消遣娱乐到开启思辨的改变。这种改变,不仅仅尝试了文献剧的样式,也改变了闭门造车、瞎编乱造的恶习,改变了埋头技术、忽视思想的顽疾,改变了一度和二度创作隔绝的现状,改变了前苏联教学模式造成的专业划分壁垒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