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以售后公房为主的杨浦区延吉新村街道,像这样的睦邻中心共有4个,每天总共9万人口的社区,每年前来活动的居民竟达20余万人次!这个被誉为“百姓会所”的睦邻中心,究竟有什么魔力呢?
让阿姨爷叔有了活动场地
延吉新村街道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建成的居住区,仅2.0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中60岁以上老人比例超过34%,高于全市平均数值。街道负责人发现,不少阿姨爷叔感到缺乏活动场所和交流空间,他们常常怀念以前在石库门弄堂里的生活,开门都是邻居、熟人。如果能够有一个地方,让大家聚在一起,看看电影,唱唱跳跳,哪怕聊聊家常,该多好啊?
于是,“睦邻中心”应运而生。2010年,街道在延吉四村腾出了1000多平方米的场地,建成了第一睦邻中心,内有居委会、用餐中心、党员服务中心、星空剧院、亲子园、馨香书苑、艺趣园、信息苑……延吉街道以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委托知行社工师事务所整体托管。这家社会组织还开发引进了老来客会馆、“同心圆”、乐龄大学堂等特色项目,大大丰富了睦邻中心的活动。
从2010年到2013年,第二、第三、第四睦邻中心相继建成投用,街道又先后引进多家社会组织参与管理和服务。曾参与第一睦邻中心筹划的王秋月,后来创办了延泽社工师事务所,托管第三睦邻中心。
80后的余慧颖是来自新途社区健康促进社的社工,曾经学医的她,因为喜爱社会工作而干上了这一行,现在负责第四睦邻中心的工作。因此,第四睦邻中心也以健康服务为特色,推出了“延吉社区家庭医生与公益健康服务项目”,签约居民只要一个电话,即可连线健康顾问,咨询健康医疗问题,如果涉及专业问题,还可转到家庭医生那里。另外还有一个智慧社区平台,居民孩子打疫苗时还可通过APP预约,不用排队。
如今,各个睦邻中心人气爆棚,场地紧张,各团队严格按照排片表轮流进场活动。居民们说:“睦邻中心开出来后,阿拉的幸福指数上去了!”
“社区能人”成了馆长和管理员
睦邻中心虽然由社会组织管理,但投入的人力很少,街道开支的人力成本也不多,其奥秘是发挥了居民的自治作用。负责管理第三睦邻中心的社工王秋月说,社会组织不可能、也不应该成为“自说自话”的管理者,而需要和居民一起工作。第四睦邻中心在开张伊始,就贴招聘海报,招聘“馆长”。居民自己报名,街道也推荐人选,最后候选人参加面试,一批“社区能人”成了馆长和管理员。
家住控江路645弄的罗惠莉今年67岁,她每天一早起来把家务抓紧做完,8点45分雷打不动到睦邻中心开门。一年365天,天天如此。罗惠莉是第四睦邻中心自治理事会的理事长,要和其他馆长一起安排各个场馆的活动并维持秩序。她曾在企业工会工作,退休在家闲得发慌,现在有了用武之地,浑身是劲。“社区有很多人选,他们一般是企事业单位退休人员,有一定的管理经验。睦邻中心这样的公共活动空间能吸引他们,这里管理权限大,有发挥空间。”余慧颖介绍说。
现在,位于延吉四村的第一睦邻中心也成立了居民自治理事会,共有理事19人,分为爱心互助、综合治理、文体娱乐、睦邻议事、绿化环境和共建家园共6个委员会。除了睦邻中心的工作,延吉四村的大事小事也都管得井井有条。
满足居民情感和社交需求
“百姓会所”“邻里客厅”“魔盒”,这是人们对睦邻中心的称呼。事实上,“睦邻中心”这个称呼,提炼了社区的共同价值观——敦亲睦邻,守望相助。
有的延吉社区的居民说,睦邻中心和上世纪70年代的“向阳院”有得一拼。时代不同了,现在的睦邻中心,与当年的向阳院不可同日而语,不仅环境宽敞漂亮上档次,活动也丰富多彩有趣味,为各类人群的服务也更加专业、周到。“每个来睦邻中心的居民,都有情感的、社交的需求。在睦邻中心,居民们不只是唱唱跳跳,还重建和强化了各自的社会关系,这是公共生活的意义之所在。”延吉新村街道党工委书记邱红表示。 本报记者 邵宁
【点评】
市人大代表、杨浦区民政局局长明依:
睦邻中心的最大好处是形成了一个自治的空间,形成了一种和谐的社区氛围。原本习惯了独门独户的人们,总是关在家里,互不往来。现在有了睦邻中心,里面设置的功能都是老百姓非常欢迎的,于是,大家打开家门,走进公共空间,既丰富了精神文化生活,满足了相互交往的需求,同时社区事务也可以在这里民主协商。
其次,睦邻中心委托社会组织管理,是政府转变职能的一种体现,也培育了社会组织,体现出用更专业的力量来做社区的事,用公共资源更精准地为群众服务。
为落实“一号课题”的精神,今后杨浦区还将出台一系列措施,将政府资源更多地、更精准地用于公共服务。比如以前街道用于出租的房子要求全部收回,为广大老百姓提供各种就近、便利和满意的社区服务。睦邻中心为这项工作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样本和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