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搭乘“MV Explorer”游轮,曾是2010年上海世博会大学生记者的谭霭琳重访上海。这是旅程的第三站。“世博会时没时间好好欣赏这座城市。再度拜访才品味出张爱玲小说里摩登的城市味道。”谭霭琳说,在112天航程内,她将在不同地区采访不同种族女性,最终制作一部纪录片,探索不同地区的文化、传统对女性的影响。
从小就是“别人家孩子”
谭霭琳是一名土生土长的澳门姑娘。她说,在虎妈式的教育下,她从小就是“别人家的孩子”——当过学生会主席,拿各类文体比赛的奖项,18岁当选奥运会火炬手,高中毕业保送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大三时,她成为首个获提名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的港澳台学生。
“小时候,我就是个特别渴望跟人交流的孩子。”高一那年,谭霭琳参加了全国小记者比赛。比赛结束后,想要采访更多有意思的人、听更多故事的想法一直在谭霭琳心中膨胀。2005年,还在上中学的她产生了一个同龄人不会有的想法——做东亚运动会的记者。没想到,她真的获得了特批得到了记者证。那一年,她成功独立采访了郭晶晶、李婷、罗雪娟等金牌运动员。
追逐“心跳”走出舒适圈
大学毕业后的谭霭琳回到澳门,谋得了一份薪水不错的工作,过上了舒适的白领生活。但两年后,她那颗“不安分的心”依旧跳动不已。“想看更大的世界、体验不同的生活、认识有意思的人、做有趣的事。”于是,她下定决心走出舒适圈——参加“海上学府”。
“海上学府”游学项目创立于1963年,来自世界各国的学生会和哈佛、耶鲁等院校的学术大牛一起航行世界,学习考察。一边要克服晕船,一边还要完成学习和田野调查,谭霭琳坦言,追梦的过程并不全是美好,航行本身就是一场挑战。数学并不好的她甚至为了挑战自己,特地在海上课程里选了天文学这门全然陌生的科目。
谭霭琳的追梦之旅有点类似于近年来流行起的“间隔年”(Gap Year)。对此,她却提醒同龄人,“间隔年”不该是“脚踩西瓜皮”的白日梦。“首先不该给家庭带来过多经济压力。其次,也需要合理规划,知道自己想获得什么。这样才有意义。”
寄语女性“停下1分钟”
“社会上似乎鼓吹着女生‘干得好不如嫁得好’的思想。我也见过太多优秀的女生放弃梦想和信念。所以,我想拍一部纪录片,不仅是调查全球女性问题,更想令她们能停下1分钟,思考一下自己的梦想和追求。”谭霭琳的决定得到了家人、同事的支持。母亲告诉她,这件事很难,但你喜欢的话就去做吧。
每到一站,瘦小的她要独自扛起摄像机,带上笔记本和录音笔走访大街小巷,寻找采访对象。“最困难的是要克服对未知的恐惧,我不知道会遇到什么样的对象。”
在旅途中,谭霭琳采访了生育三个儿女后遭遇婚变、靠努力考取法律博士的美国奶奶,也采访了晚上8时才去便利店购买盒饭、在男性为主的房地产行业打拼的30岁东京姑娘。“我不会给采访对象设定太多的条框限制,可以是有所成就的女性,也可以是那些平凡但内心有目标的人。梦想并没有一个标准答案。”
这几日,谭霭琳还将自己的这个纪录片梦想放在了“追梦网”上,希望有更多人能来关注女性话题。
本报记者 马丹 实习生 朱佳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