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1:新民环球
     
本版列表新闻
法国《沙尔利周刊》恐怖袭击引发加强网络监控呼声~~~
法国《沙尔利周刊》恐怖袭击引发加强网络监控呼声~~~
法国《沙尔利周刊》恐怖袭击引发加强网络监控呼声~~~
法国《沙尔利周刊》恐怖袭击引发加强网络监控呼声~~~
法国《沙尔利周刊》恐怖袭击引发加强网络监控呼声~~~
     
2015年02月12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法国《沙尔利周刊》恐怖袭击引发加强网络监控呼声
欧洲更看重隐私 问题是安全咋办
唐昀
网络监控引发欧洲人对于隐私问题的焦虑
德国民众举行集会,抗议政府监控个人通讯与信息 图 GJ
在德国,学习个人信息加密技术成为热门现象
  文 / 唐昀

  一直以来,欧洲国家致力于推动数字时代的网络匿名权,视个人隐私为最基本的权利。

  然而,在法国恐怖袭击的阴影下,加强网络监控的呼声日渐高涨。当更大的隐私权被视为反恐阻力时,在安全与网络匿名之间,欧洲将如何选择?

  德国波恩一家技术公司近日举行研讨会,与会者中既有朝气蓬勃的“90后”,也有年逾花甲的老年人。大屏幕上呈现了一个电脑键盘、一部手机和一台无线网络路由器。主持人约希姆·泽尔策指着屏幕说:“每一步都是潜在的攻击目标,但我们能够自我保护,抵御所有攻击。”

  研讨会的主题是:如何防范政府和大企业窥视个人电脑。类似研讨会近来在德国非常流行。大学校园里,私人聚会上,公司办公室里,人们学习如天书般深奥的加密技术。这一现象如此普遍,乃至催生了一个专门名称——“密码派对”。

  全民热衷加密技术

  20岁出头的法宾·施耐德,为防止电脑被窥视,把私人邮件和聊天记录都加了密。70多岁的翻译卡尔·康拉德称,学习加密技术源于一种“非常糟糕的感觉”。自美国国家安全局前雇员爱德华·斯诺登曝光美国网络监听计划后,康拉德一直惴惴不安:“美国国家安全局想知道你的一切细节。这是卑鄙的。”

  这个国家的大多数人都有同感。在愤怒、焦虑的情绪驱使下,原本仅为政府“极客”和少数黑客所青睐的加密技术,竟日益掀起一场主流运动。

  不仅在德国,整个欧洲都深切关注个人信息该如何使用的问题,欧盟28个成员国正谋求创建一套新的统一法律,以保障欧洲公民享有更广泛的隐私权。新一代技术达人、改革派官员和隐私权律师活跃在这场“网络文明冲突”的最前沿。他们推动欧洲与美国分道扬镳,试图建立一个对抗“互联网意志”的全球新标准。

  欧洲难有统一声音

  不过,在网络隐私问题上,欧洲要用同一个声音说话并不容易。法国《沙尔利周刊》遭恐怖袭击之后,一些欧洲国家的官员呼吁加强网络监管力度。

  爱尔兰是美国众多计算机和互联网企业的欧洲分公司所在地,相对于对电子监控的担忧,那里的人们恐怕更不愿面对美国企业撤资带来的失业威胁。

  但作为“五只眼”情报联盟(其他四国为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和新西兰)的成员之一,英国人的态度显然又不一样。

  欧洲议会议员克劳德·莫拉说,英国对于监控和间谍等行为的态度,与欧洲许多国家不同。“毕竟,那里曾有布莱奇利庄园(二战期间英国在那里破译德国密码),有詹姆斯·邦德,有‘五只眼’情报联盟。”

  英国可能率先出招

  英国首相卡梅伦最近表示,他如果获得连任,而英国情报机构又没有获得访问一些加密在线通讯工具的权限,他将禁止使用这些工具,因为它们有可能被恐怖分子利用。

  卡梅伦说:“我们是否允许人们以我们不可能读取的方式进行通信呢?对于这个问题,我的回答是:‘不,决不允许。’任何政府的首要责任就是保护国家和人民的安全。”

  卡梅伦提及的改革属于英国新立法的一部分,该立法将强制电信运营商和互联网服务商保存用户在线活动数据,包括社交网络信息。

  但牛津大学网络安全中心副主任伊恩·布朗认为,卡梅伦这样的措辞只是一种政治表态。 

  对世界“谷歌化”说不

  美国人和欧洲人对于隐私的理解究竟有何不同?美国驻德国大使约翰·埃默森解释道:“美国人第一眼看到谷歌街景图时会说;‘嘿,比利在前院里呢。’而德国人的反应是;‘天哪,他们怎么能这么做?’”应德国公民要求,德国境内的谷歌街景图都做了模糊处理。

  这种反应并不令人意外。在欧洲,尤其是德国,堪称全球隐私权运动的发源地。斯诺登在美国是一个通缉犯,在柏林却被视为英雄,到处张贴着“为斯诺登提供避难”、“给斯诺登一张床”的海报。当默克尔总理手机遭美国窃听的消息曝光后,愤怒的情绪更是迅速蔓延。

  不仅在德国,整个欧洲大陆都存在着强烈的捍卫隐私意识,对于提交个人信息很不情愿。一名隐私权专家如此解释这一行为:“一些公司一味想获得更多它们并不需要的信息。”另一名隐私权专家称之为“世界谷歌化”。

  在越来越多欧洲人眼里,这家美国技术巨头公司已成为“隐私权大战”的象征,就像当年可口可乐、麦当劳或迪士尼被视为美国霸权主义的象征一样。

  法国人对于个人隐私尤为珍视。许多公民质疑总统的婚外情是否该出现在头版,或许根本就不该被当作新闻。“棱镜门”事件爆发之后,他们同样反应剧烈。

  欧洲议会议员莫拉表示,欧洲人普遍认同一点,即在隐私权问题上,他们与美国人存在分歧:如果美国人视言论自由为不可剥夺的权利,有时可以凌驾于隐私权之上,那么在欧洲,隐私权是一项最基本的权利,所有国家法律都必须承认这一点。

  担任欧盟委员会司法部主管的保罗·内米茨说:“在未来的电子世界里,人们将追求更多隐私保护,而不是更少。”他认为,“绿色运动”这一起源于欧洲、但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曾遭遇阻力的社会运动,最终给欧洲工业带来巨大竞争力,眼下的“私人数据保卫战”也很可能会走一条类似的路。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评论·随笔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焦点
   第A05版:焦点
   第A06版:广告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广告
   第A10版:上海新闻
   第A11版:社会新闻
   第A12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新民资讯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广告
   第A17版:文化新闻
   第A18版:文化新闻
   第A19版:体育新闻
   第A20版:体育新闻
   第A21版:财经新闻
   第A22版:夜光杯
   第A23版:夜光杯
   第A24版:阅读/连载
   第B01版:新民环球
   第B02版:论坛/新民环球
   第B03版:新民环球/博览
   第B04版:社会/新民环球
   第B05版:军界瞭望
   第B06版:人物/军界瞭望
   第B07版:军界瞭望/战例
   第B08版:兵器/军界瞭望
   第B09版:好吃周刊
   第B10版:美食物语/好吃周刊
   第B11版:好吃周刊/我家厨房
   第B12版:饕餮四海/好吃周刊
   第B13版:好吃周刊/广告
   第B14版:广告/好吃周刊
   第B15版:好吃周刊/美食大观
   第B16版:广告
热点锁定
本期导读
欧洲更看重隐私 问题是安全咋办
欧盟讨论制定 统一隐私权法
本刊主编
新民晚报新民环球B01欧洲更看重隐私 问题是安全咋办 2015-02-12 2 2015年02月12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