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都会对城市有话可说,只要是生活在这个城市的人。当越来越多的城市问题向我们涌来,我们无法回避时,我们需要表达我们对城市的主张。
城市是我们生存的家园。凭着天性和理性的驱使,人创造了城市。数千年人类文明历经变迁,但对城市的想象和追随,一直没有停歇。
近代以来的城市发展证明,城市的人口密度、亲近性和实地交流,形成了持续性创造力和消费力。城市是创新的发动机,而这极具想象的创新坏境形成基础,是城市街道两侧的日常性人际交流。这种空间的有效性,保持人和人的感觉碰撞,才会有创新的活力,才会产生可持续的思想、工作、娱乐生产性。无论是物质还是精神层面,城市都给我们带来了效率和效益。城市的这种空间创造和建立,使得城市具备着超强的诱惑力。因此,家园就负载了更多的生命意义。
显然,城市是用于聚众和交流的。过去是我们要挤进城市,现在是城市主动裹挟我们。聚众和交流除了满足生存功能之外,还要追求交流的快感和舒适,因此,城市的空间和细节安排,就得符合人的需求。可人又是一个充满欲望的生命群体,物质追逐的无止境,把物质的人和精神的人撕成两瓣,并开始了不停顿的博弈。西方工业革命的城市化过程中曾经出现的问题和弊端,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依然还在重蹈:产业结构不合理、移民梦想破灭、环境资源失衡、管理政策失误、车与人争道等种种城市病,由生活污染源和精神压力源的双重迫使,使得我们无法不面对新的历史荒谬,作为一个城市人,真的很无奈。
在我们的意识和感受里,城市是空间,并受到时间流变的影响。城市空间不仅是技术之手捏出来的物体,它是在物质属性上叠加了精神的、文化的、历史的、心理的众多元素,它显然已超越了物质和技术的层面,在空间维度、历史维度的基础上,建构出一个城市的精神向度。在城市一系列复杂的运作过程中,也就不断生产出各种权力、产生出各类矛盾。比如:关于路权之争、关于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间、关于艺术与生活、关于城市产业定位和城市空间更新、关于历史建筑保护和城市重建、关于城市地标的科学确认等等。在轰轰烈烈的城市化进程中,衍生出的众多问题背后,是城市化的权力傲慢。当然,这不仅仅是政治权力,还包括技术权力、经济权力等等,这些权力表现在城市重建过程中的各个层面。因此,当我们喝水、呼吸、走路都成为问题时,我们无法不反思。
我们需要撩开物质和技术的遮蔽,去寻找和发现城市的本质。显然,城市是有市民而非是混凝土组成的。认识人、寻找人、发现人、关怀人是城市的最终使命。 “不知是城市集聚了‘人群’,还是‘人群’造就了城市?”波德莱尔的疑惑早就不该再成为我们今天的问题。如果说,广场和卧室,是从城市公共性和私密性上构成了人的最基本生存空间,那我们更清楚,只有让人悠闲的漫步,才能体会城市街道的神韵。创造城市中的“人的条件”,包括新的生活方式、趣味和想象力等等,这种体验不但是生理,更是心理的,犹如在冰冷的物质外壳下,太需要建构一个理想的人文尺度。
因此,期待在情绪的震颤下寻求城市的一点诗意,成了我写下这些文章的动因。在理性反思和文化考量基础上,对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诸多城市和艺术问题,予以评论。当然,观点鲜明和批评立场,以及感性的叙述,是我坚持的基本行文风格。也许,这种批评的声音是微弱的,但我只是想表达自己内心的声音,以及传递深深的悲天悯人的情怀,由此,它一定不是速朽的。(书已由上海书店出版社出版)
《城市化的权力傲慢》自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