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华烈士陵园里,松柏四季常青,上海市高院副院长邹碧华静静地在这里长眠。47岁英年早逝,社会各界大规模地自发悼念他。人们悲痛之余,细数他生前身后事,感叹他短暂的生命里,留给这个世界的“财富”太多了。
有人写诗怀念他:“船到江心,操桨者骤然沉默,耳边只余风声,独角兽回到了寓言里,谁来驮负巨大的词语……”这个给自己网上取名“庭前独角兽”的人转身离开,身后哀荣一片。记者追寻他曾走过的足迹,感受到他“让许多事情发芽”的执着,而自己则“被冬天拂去如落叶”……
生前 司法改革反“一刀切”
身后 三月底在沪全面试点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听说邹碧华去世,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他是累死的”。熟悉邹碧华的人都发现,原来身材高大魁梧的邹碧华,近几年来瘦得厉害,原来乌黑的头发添了许多白发。有人提醒他“悠着点”,身为国家级三级运动员的他还自嘲:“瘦是因为我锻炼了。”
12月9日,邹碧华去世前一天,上海高院政治部主任郭伟清在电梯里碰到邹碧华。在别人眼里,邹碧华一贯精力充沛,口头禅是“我不累”。这天他却破天荒地说:“我最近感到特别累。”郭伟清劝他多休息,邹碧华笑笑说:“明天还有好几个会呢。”第二天下午,噩耗传来,郭伟清赶到医院,只见他衣服敞开,一只手垂下床来。郭伟清下意识地想上去扶起他的手,触碰到的只有永远的冰冷……
“天降大任于斯人”的邹碧华真的累了。在领全国之先的上海司法改革试点中,邹碧华担任上海市高院司法改革领导小组成员兼司法改革办公室主任。制定改革试点工作方案,先后召开了15次座谈会,历经34稿,每一字都要经得住层层推敲,每一句话背后,都需要大量案例和数据的支撑。邹碧华在掌握基层一线法官办案情况大数据的基层上,大胆创新、殚精竭虑。有人向记者透露,为了司法改革,邹碧华顶着莫大的压力、质疑。原本性格有些急躁的他,一直在自学积极心理学等,还通过练习书法等修身养性。无论背负再大压力,在人们面前,他总是给人们传递着一种正能量——“从不抱怨”。“与其抱怨,不如做好手中的事”,这是一贯的“邹氏风格”。
最高人民法院法官何帆回忆,与邹碧华碰面,最主要的话题就是“司改”。何帆单刀直入发问:“全国法院都盯着上海如何将法官员额压缩到队伍总数的33%,对你们来说,最大的难题是什么?”
邹碧华语气坚定:“当然是避免‘一刀切’,不能为了图省事、求便利,就欺负年轻法官,将助理审判员‘就地卧倒’转为法官助 理,一定要有科学的考核标准,让真正胜任审判工作的优秀法官进入员额。”
80后的宝山区法院民一庭法官助理唐启盛告诉记者,首批法官助理在上海上任后,邹碧华曾专门召开会议,听取年轻法官助理的意见,不是“蜻蜓点水”走过场,而是要求每个与会者都要发言,大胆“吐槽”,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
在司法改革困难重重的时候,司改办的许多同志们都感叹“太难了”,邹碧华却幽默地给大家“打气”:“我们在座这些人的智商加起来要‘爆表’了,不要怕!”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司法改革,他曾经在一个司法改革培训前夜,连夜赶制了200多页PPT,说服更多的人理解支持司法改革。
在昨天举行的邹碧华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上,记者了解到,邹碧华生前呕心沥血的上海司法改革又将有新进展。上海司法改革方案在宝山、闵行、徐汇、二中院、二分院等8个单位试点后,有望于今年3月底在本市全面试点。今年6月,上海司法改革的主要内容将初见成效。
生前 力促法律职业共同体
身后 已开通律师服务平台
邹碧华去世后,引起了全国律师界的强烈反响,朋友圈“刷屏”无数。在深圳,一场律师足球赛前特地为邹碧华默哀;在北京,来自全国各地的律师正在参加一个信息化讲座,讲座开始前全体自发默哀3分钟,悼念这位力挺“法律职业共同体”的好法官;在河南,一名和邹碧华从未谋面的律师,专程乘火车赶到上海参加追悼会,“他心里有我们律师,我们心里就永远有他的位置。” 中华全国律师协会副会长吕红兵手机中保留着一条微信的截屏:“希望让律师的执业环境越来越好。”那是12月9日11时45分,邹碧华针对当天试运行的上海法院律师诉讼平台,写下的寄语。
正是在邹碧华的倡导下,本市首个法院律师诉讼平台成立,律师们可以网上在线申请立案,缴纳诉讼费,完成立案所有流程。这个服务平台甚至还为律师们量身打造了“案件避让”功能,也就是说,一个律师的案件在一家法院排定开庭排期后,遇上其他案件“撞车”的情况,系统会主动提醒并避让。虽然是一个小的细节,却让律师避免了许多案件时间冲突引起的麻烦,更大大方便了当事人。
说起邹碧华,中华全国律师协会民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谭芳律师红了眼眶:“去年11月23日,我邀请邹碧华参加在上海举行的全国律协民法委员会的年会,他作了《司法改革背景下,如何构建法律共同体》演讲,那也是他最后一次公开的演讲。”原先预计2个半小时的演讲,邹碧华一说就是4个小时,当他说道:“律师对法官的尊重程度,表明一个国家法治的发达程度;而法官对律师的尊重程度,则表明这个社会的公正程度”,台下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这句话如今成了许多律师倒背如流的名言。
在邹碧华去世的20多天后,今年1月5日,上海法院全面开通律师服务平台。从这天起,上海1325家律师事务所的近17000名律师,均可享受到“足不出所即可立案”等快捷服务。
生前 著成业界“独孤九剑”
身后 遗作有同仁帮他整理
“邹博”是个“书痴”,他去世后,前往他家吊唁的人发现,书房里、过道边、沙发旁,到处堆满了书,他的家几乎就像一个小型图书馆。在他的公文包里,经常放着厚如砖块的书籍,涉及信息化与管理学等多个主题。仅“大数据”一个专题,他先后读完了近50本书籍,很快从一名门外汉成为法院信息化方面的专家。邹碧华的司机李师傅经常帮他大包小包往家里“扛书”。他和邹碧华开玩笑,“别人喜欢藏钱,你喜欢藏书。”
在采访中,不少法官、律师都向记者提及了一本他在法律界影响深远的书——《要件审判九步法》。有法官笑称,该书可谓“法庭上的‘独孤九剑’”。记者在网上购买了此书,发现它在某大型网站的法律类书籍中排名第八,下面有数千条读者的相关评论,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在这本书的开篇中,邹碧华写道:“每当当事人站在审判台前时,他们期待的眼神给我们带来的只有两个字——‘责任’。从我们选择做法官的那一天起,我们就注定要面对当事人的期待;面对着期待,我们就必须承担起这个职业所带给我们的沉重责任。”但是仅有目标还不够,,在邹碧华看来,法官必须对职业的基本技能有深刻的理解和娴熟的运用能力。
邹碧华担任长宁区法院院长后,曾对一批结案时间超过12个月的民事“老案”做过专门调查,发现其中固然有客观原因,但法官的审判方法、审判思路,包括裁判文书的质量等仍存在很多问题。“一名像个法律人那样思考的法官,能够让带着满脑子浆糊来到法庭的当事人,带着清晰的答案离开。只有这样,才是一名合格的法官。”
为此,邹碧华阅读了中外大量法律书籍,并结合自己多年担任基层法官的实战经验,准备补上国内法律书籍这方面的“短板”。为了查阅外国法律书籍,他在中央党校学习时报了日语班,天天晚上乘地铁去上课,一年后学会了日语。邹碧华的妻子唐海琳说:“他在美国联邦司法中心担任高级研究员时,自掏腰包托运回来几大箱的国外法律复印资料。因为前期准备了很长时间,经常写一些东西,躺在床上也写,所以后来落笔,几个月时间书就成稿了。”
《民主与法治》杂志社总编刘桂明表示,邹碧华的《要件审判九步法》,成为民事法官的办案圭臬,甚至到了法官人手一册的地步,众多律师、法学教授也在不遗余力地推荐这本书。
记者了解到,在邹碧华去世前,正在撰写一本关于法院管理的书籍。“我们会尽快整理出来,让更多人学习继承邹碧华的思想。”郭伟清说。
为了传道授业,邹碧华还担任了多所大学的兼职教授。12月10日,也是邹碧华在华东政法大学任教期间,曾带过的学生潘江婷的生日,但她没有想到,自己的生日成了恩师的忌日:“2012年底第一次见面,您就帮我初步拟定论文题目。2013年4月,我把论文提纲交给您,您给我打了无数电话悉心指导;2013年10月,我去南京旅游,您在微信里提醒我抓紧写论文,当时我还烦您这个师傅念‘紧箍咒’,现在回想起来实在太懊悔。后来,您在高院工作越来越忙,但是您仍然坚持指导我的论文,我每次去找您,您都在百忙之中给我点拨,和我分享您的人生感悟,鼓励我勇敢向前。那时,我们经常调侃您是我们的‘男神’。没想到‘神’也会如此脆弱,真的好后悔没有为您做点什么,除了第一次见面给您倒过一杯茶以外,以后再也没有机会为您做点什么了……”
邹碧华曾说过,希望自己的墓志铭上写道,“希望我的存在,让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没想到一语成谶,留给人们无尽的怀念与追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