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地讲好典型故事,营造“好人扎堆”的舆论氛围,本市媒体记者发扬“走转改”精神,深入基层、深入一线,可谓“掘地三尺”。2013年6月,汤庆福同志因病去世后,市商务委曾就第一时间组织了部分媒体进行采访报道。去年初,本市各大媒体又掀起了一轮报道汤庆福同志的高潮。如何做到出新出彩,难度很大。但解放日报记者丝毫没有随便做做的想法,他们对汤庆福的生前事迹“掘地三尺”,又采访了他的生前好友,对他的事迹、他的故事、他的精神进行重新梳理,最终形成的报道《一封情书,一生坚守》、《泪飞且为忠魂舞》,比以往任何一次的报道都更加真实可信、更加生动感人,该报道此次获得特等奖。
“飞入寻常百姓家”,对于姓“民”的新民晚报来讲,始终坚持用“接地气”的身边人、用“冒热气”的鲜活故事来感动读者,传递正能量。去年12月10日,市高院副院长邹碧华心脏病突发离世,记者获得消息后,报社非常重视,第一时间启动报网联动,记者连夜采访,率先大篇幅刊登报道他的事迹,树立了让人信服的优秀法官形象,该报道获得此次重大典型发现奖。去年2月18日,新民晚报头版头条报道的《徐阿婆还债记》则是记者深入一线挖掘出的独家报道,讲述了“徐阿婆”认下时隔19年的丈夫遗债的故事,引发社会强烈反响,此次获得优秀奖。
据悉,今年,本市媒体将深化拓展“走转改”活动,深入开展“行进中国精彩故事”大型主题采访活动,并将典型报道纳入其中;将进一步坚持新闻、理论、社会、文艺“四宣联动”,完善典型发现、联动宣传、组织推进和表彰激励机制,持续深入开展好典型报道。
本报记者 宋宁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