纠纷 膝部手术肺部感染
去年四、五月间,33岁的患者小华(化名)因“类风关、双膝关节破坏”,两次在长宁区某医院进行膝关节置换手术,术后出现肺部感染(原有支气管扩张病史)。经外院住院治疗后,肺部感染逐渐得到控制,但仍需进行肺部手术,且该院明确告知患者,近期是最佳手术时间,一旦错过后果不堪设想。
小华老家在苏北农村,父母双亡,自己无业,经济条件较差,第一次的手术费用都是乡下亲戚七拼八凑来的,再无能力承担肺部手术费用。小华的六七个亲戚,从乡下赶来找医院理论,情绪激动,要求这家医院给个说法。
关键 尽快拿到“救命钱”
患者家属来到区医调委寻求帮助,调解员阮玉玲、黄钧生认为:此案的关键是让患者尽快拿到“救命钱”。由于患者经济条件差,而双方分歧较大,医方认为肺部感染系原有支气管扩张引起,与膝关节置换手术关系不大,相关问题还需组织专家咨询会定责定性定损。
在结论出来之前,医院是否愿意先行垫付手术费用?保险公司是否愿意理赔?医院先行垫付能否做到案结事了?
经过缜密分析和各方沟通,在首次接待后3个小时内,调解员就为患者“量身打造”了调解方案:第一步,统一各方思想,特事特办,争取手术时间。第二步,化解核心问题,力促医患双方就赔付数额达成一致。第三步,协调各方开辟绿色通道,无缝衔接,一次性解决出院办理、病史启封、调解受理、协议签订、司法确认、赔付到账。第四步,程序倒置,患者按期手术后,启动专家咨询定责定性定损,保险公司依据专家意见理赔,超出部分由医院自担。
调解员马不停蹄开展调解。区医调办多年来形成的医患纠纷人民调解“5+1”联动工作机制效力显现。在医院、保险公司、法院、患者家属的积极配合下,首次接待的第二天下午,医院20万元的赔付款打到了小华的银行账户,医院还发动全院职工为这位不幸的患者募捐。一场可能引发严重后果的医患纠纷,在调解员的努力下化解了。
通讯员 魏福春 本报记者 袁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