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议常委会工作报告,发言踊跃;讨论政府工作报告,头头是道;联系实际谈体会,滔滔不绝;讨论计划报告和预算报告,不少政协委员的话筒却“哑”了,会场不时出现短暂的“静场”。
委员们给出的原因很简单:“看不懂!”看不懂,对预算报告,怎么提意见、挑毛病?怎么尽到监督“国家账本”的责任呢?
看不懂“国家账本”,其实不是个新问题。委员们来自不同领域,大多数不是财经方面的专家,他们来北京参加全国两会,遇到的最头疼,或者说,最不擅长的一件事,就是看账本。
但“不擅长”也得看,这是委员的职责。在财政单位任职的资深政协委员回忆说,以前还好,“国家账本”只有一本,即一般公共预算这一本“大账”。1997年后,13项政府性基金加入,账本变为两个。到了2007年,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单独编制,预算报告有了3个账本。去年,全国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开始编制,成为“第四本账”。
账本厚度增高,内容更加丰富,委员看起来也吃力多了。“看不懂,看了也白看。”一些委员对着账本,只能摇头。
早就有人呼吁改进,效果却一直不明显。今年,改进的“动作”有点大。讨论预算报告那两天,每个组都发了4大类8本预算报告及相关附件,叠在一起有10厘米左右厚。另外,还配发了两本预算报告“解读”,供委员们“传阅”。“解读”是一册16开大小的厚本子,里面全是彩色的漫画、图表、要点解读等,看上去图文并茂。
不过,“解读”受欢迎的程度并不高,“传阅”的人不太多。讨论休息时,坐在一边的胡卫委员,仍在翻账本,翻得还很起劲,我问他:“看懂了没有?”他指着本子告诉我:“今年的账本内容比以往的更加详细,功能分类很多细化到了条款,‘解读’本子里的解释形象生动,读上去感觉不错,从中能够了解些东西,可总体上还是看不懂。”
“年年参加两会,年年都看不懂,预算太专业了。唉!”委员们“一声叹息”。
在这个阶段的“履职”,如此一笔带过,行吗?
个别委员说“行”:“审查、监督‘国家账本’,主要靠职能部门、专门机构和专业人士,有他们把关,账本我们看不懂也没关系。”
大多数委员说“不行”:“‘缺席’看账本的环节,等于‘缺席’两会。不仅要看,还要认真仔细地看。”
为了能让委员看懂账本,蒋华良委员希望“大会秘书处最好能安排专门人员,给委员做个讲解,方便委员了解和发表意见”。金建华委员出的点子是:“在政协全会开幕前,把账本提前发给委员看,账本应简化,大家可以做好讨论准备。”
那天在昆泰酒店九三学社小组讨论会听会,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副市长赵雯,毛遂自荐要给委员们开这方面的讲座,“我做过上海市人大财经委员会委员、市人大常委会预算工作委员会副主任,有专业知识,可以为大家讲讲如何看懂账本。”她的提议,得到与会委员的热烈响应。
顺着赵雯等委员的思路,我想:仅仅对九三学社小组的委员进行看账本的培训,是远远不够的。全国各级政协机关,都应利用平时的时间,对委员开展系统的看账本的培训。
“国家账本”,既要易看懂,更要能看懂。认真看账本,看得懂账本,既是委员们尽责态度的体现,更是其履职能力的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