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听一场音乐会,总有理由,所谓的热点,如指挥、乐团、演奏家、演唱家,有的甚至为了某个作品。不久前,由帕沃·雅尔维执棒上交,携手钢琴名家克里斯蒂安·齐默尔曼的音乐会,门票早早告罄,再加上上交推出寄放手机服务,提醒注意“任性小动作”,等等,气氛空前火热——缘于一个人:齐默尔曼。这就是明星的热点效应。齐默尔曼除了是肖邦比赛金奖得主,长相俊秀,演出、唱片少而精以外,他的反对美国霸权主义的政治立场,更是引人关注。说到底,音乐是离不开政治的。
在开篇演奏舒曼《序曲、谐谑曲与终曲》过程中,观众与其说是在欣赏,不如说是在等待齐默尔曼出场,这种情绪的酝酿,到满头银发、满脸银须的齐默尔曼潇洒走上舞台,达到高潮!他演奏的是多年精心研究的布拉姆斯《第一钢琴协奏曲》,乐队强劲的推进,势大力沉,大刀阔斧,这就需要钢琴能量能够与之匹配,这是“一钢”的特色。齐默尔曼表情丰富,全力以赴,使出了浑身劲道,有几次甚至从琴凳上窜起站立演奏,以压倒性的气势砸向钢琴,极具观赏性。但总感觉他的音乐少了些颗粒感、纵深度、弹性度,声音显得“扁”和“暗”。而在弹到抒情、细腻的轻柔乐段,如第二乐章柔板,齐默尔曼的音色灵敏剔透,从容自然。乐队的表现,尤其是木管的配合,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在聆听时,一个疑惑油然而生:按照齐默尔曼的现场表现,还有平时的CD和DVD,他似乎并不合适势大力沉风格的作品,但为什么他偏偏钟爱于此呢?就说他这次演奏的勃拉姆斯“一钢”,还多次出过影碟和唱片,但听来的感觉与这次现场差不多。后来他返场安可波兰一位作曲家的现代作品,表现也是如此。齐默尔曼似乎更合适肖邦、德彪西、舒伯特的风格。
上半场用时居然达到近一个半小时,难得超长,而有人也仅仅是为了齐默尔曼而来,因此下半场走了不少观众。但我认为这场音乐会更大的亮点,恰恰是在下半场——肖斯塔科维奇《第一交响曲》,这部“肖一”既传统又现代,单簧管率先呈现第一主题,相当别致,乐队中还使用了钢琴(交响乐队中加入钢琴,是否由此开始,尚未考证),打击乐器更成为乐队的生力军,肖斯塔科维奇以后的一些音乐特征,如辛辣、怪诞、锋利、惊心动魄,等等,都已见雏形,先声夺人,听来相当过瘾。帕沃·雅尔维的指挥干净利落,结构清晰,一气呵成,显示其指挥现代音乐的独特功力。
这就是现场音乐会的不可测,也是现场音乐会的一大魅力。你是兴冲冲去看张三的,结果发现,李四给了你更大的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