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老祖宗真有先见之明。
清明时节,当墓园里安上了互联网的翅膀,扫墓便有了更丰富的含意。
祭扫的扫,不也是扫二维码的扫吗?
今年清明祭扫活动中,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墓园推出的增值服务:把逝者相关的内容放在网页上,然后把此页面生成一个二维码放在墓碑上。与之前人们不去墓地只在网上祭拜而可能受到诟病不同,这样的增值服务,大众应该更能接受。毕竟,这没有改变祭扫的风俗习惯,老祖宗地下有灵,也当感子孙一份孝意朗朗于心。
说心里话,真是方便。而且,我相信,里面所能呈现出来的多媒体内容远比现场的墓碑上的内容更丰富详实。
这个创意据说最早是英国人想出来的。后来,慢慢传到了中国。尽管好处很多,但要被普通老百姓广泛接受,仍需要时间,同时还要克服一些难题:一是把大街上到处可见的二维码放在墓碑上,总是感觉墓园里该有的肃穆与庄严被破坏了;二是总是担心新技术会出错,什么手机没电、信号不好、网页出错,如果碰到照片弄错,那更是晦气到家;三是私密性如何保证。
历史是向前的。先进的科学技术总会慢慢融入我们的生活,改变我们的生活。融合得好,人们就接受得比较快,否则,就需要新兴技术与保守传统间不断互相调整。但最后的结果,是不容置疑的。
那年去伦敦,专门拜谒了马克思墓。如果马克思墓碑上有一个二维码,我们肯定会扫一扫的,说不定就能站在马克思墓前——聆听恩格斯那篇著名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在马克思看来,任何一门理论科学中的每一个新发现——它的实际应用也许还根本无法预见——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喜悦,而当他看到那种对工业、对一般历史发展立即产生革命性影响的发现的时候,他的喜悦就非同寻常了。”
我怎么一下感觉,他需要我们去他的墓碑上加个二维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