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的三尺讲台,事关广大农村中小学生的命运,更关乎整个民族的未来。日前,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通过了《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就直击肯綮: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薄弱环节和短板在乡村,在中西部老少边穷岛等边远贫困地区。发展乡村教育被提到“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高度,誓言“让每个乡村孩子都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阻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
西汉思想家董仲舒给汉武帝献策,“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意指乡村教育的根本,是“教化乡邑”。
尽管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往城市转移,尽管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但不意味着我们就应该坐视农村中小学的教育差距同城市日渐拉大。对农业大国的中国而言,对向来秉承“礼失求诸野”、以美丽乡村作为精神家园的中国而言,乡村绝不能失守,乡村教育的灯火绝不能黯然,乡村教师的尊严绝不能委顿。努力造就一支素质优良、甘于奉献、扎根乡村的教师队伍,不仅是个教育问题,更是个发展课题。(李泓冰 刊今日人民日报 本报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