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4年6月到11月,故宫博物院考古研究所配合院内热力、电力和消防等基础设施改造工程,对故宫慈宁花园、南三所、南大库等3处发现古代建筑遗址的施工区域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每一处都有新看点。
考古工作者在慈宁花园东侧地下4米深处,发现了明代宫殿遗址地基,由土与碎砖交替筑成的15层夯土。在夯土层内,出土了一小块青釉凸唇碗口小片,以往对景德镇瓷器山元代窑址的发掘表明,这种造型、釉色的碗为元末明初的产品。
故宫专家推断,这组夯土地基代的建筑是在明初,大约有600岁了。根据文献,对慈宁宫最早记录始于嘉靖十五年,之前再无记录。“所以我们推断这组建筑可能是故宫里最早的建筑,永乐时期始建紫禁城时的遗构。”
此处发掘过程中,考古专家发现了明代散水和被城墙包砖叠压的土衬石。土衬石位于地下约0.9米深处,也就是说如今故宫的地面,比明代时期“长高”了90厘米。
在城墙内,还发现了明代的排水沟与砖墁散水。排水沟与城墙平行、相距约3米,断面呈长方形,用砖砌成,上盖石板,宽0.6米、深1.2米。故宫专家表示,这些遗迹表明,故宫建筑群在始建时,从地上建筑到地下排水具有统一的规划布局。这也是为何故宫逢雨无积水的原因。
在库房外地面以下垫土层中,考古工作者发现了一处瓷片堆积坑,出土大量从洪武到光绪时期的御窑瓷器残片,同时还有玉石器残件、玉石器碴头、水晶料、骨蚌器残器和嘎巴拉碗残件等。在嘎巴拉碗内壁多有朱砂书写的梵文和藏文咒语。嘎巴拉碗又称颅器,为藏传佛教中一种代表性的人骨法器。 驻京记者 鲁明(本报北京今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