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一直对母亲怀有歉疚之情
黄达记得,在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粮食”成了李先念最操心的事。1959年参加庐山会议的李先念,回北京前就打来电话,让黄达等工作人员通知有关人员前来开会,商讨如何解决粮食供应问题。李先念下了车后直奔办公室,即便自己的家就在隔壁也顾不上进门。“好几次都是这样的情况,非常急迫,都是关于粮食的会。”1960年,全国物价高涨,一个鸡蛋几块钱,远远超出老百姓的负担,李先念决定,包括学生课本、煤油等与民生相关的18种商品平价供应,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民生之苦。
毛泽东曾称赞李富春、谭震林、薄一波、李先念为中国经济工作中的“四大名旦”。对李先念在当时中国经济生活中的作用,最形象的评价是:大到宝钢设备的引进,小到女人头上戴的发卡,几乎都是他一手经办的。
不过,李先念的前秘书程振声回忆,“经济学家”是李先念生前一直拒绝承认的身份。1966年,阿尔巴尼亚劳动党第一书记霍查接见来访的李先念时,称李先念是经济学家。李先念说:“我就是位实干家。”1977年,李先念接待日本创价学会代表团,他们也称赞李先念掌握这么大一个国家的财政,是位了不起的经济学家。李先念很坦诚地说:“我就是做具体事情的。我只读了三年书,后来虽然有机会到延安学习,但一心想打仗,课也听不进去。”1986年,他在与金日成谈及这一点时,类似的意思又重述了一遍。
“所以我们在传记里很尊重老人家生前的意愿,没有称他为‘经济学家’。”程振声说道,“但是他确实是在实干当中摸索到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经济的办法,这也是领导人依靠他来抓财贸工作的原因之一。”
李先念留给外界的印象是谨慎、小心、不锋芒毕露,“用今天的语言来形容是‘低调’”,李先念传记小组的高敬增教授打趣说。不少人将其归因于他成长的家庭——李先念的母亲是一位农村妇女,前两任丈夫去世后嫁到李家,一共生育了八个子女,也成功地主持了一个结构复杂的大家庭,这大概也帮助李先念形成了宽厚待人的品质,以及在复杂环境中处理复杂关系的能力。
李先念一直对母亲怀有歉疚之情。1932年,红四方面军被迫转移,听到消息后,小脚母亲跑了几十里路,赶来看自己的小儿子。那时李先念年轻气盛,又担心母亲安全,还跟母亲发了火,埋怨她跑到战场上来。母子俩在战场上匆匆告别,李先念安慰母亲,不会走得很远,很快就会再回来。
战斗结束后,李先念在行军时,听到大衣口袋里叮咚作响,掏出来一看,是母亲留给他的两块银元。“从那以后,我再也没有见过妈妈,真后悔当时不该对她发火。现在我是80岁的人了,想老娘!”许多年后,躺在北京医院病床上的李先念,时常会向亲人念叨这一段。
战场告别两年后,李先念的母亲患食管癌去世,死前,她还念念不忘这个杳无音信的小儿子。李先念的妻子姚泽辉变卖了陪嫁的首饰,掩埋了婆婆,有人逼她再嫁,不同意就来抢亲,她被迫去静山庙当了尼姑。
李先念的二哥陈有元也是农会的发起人之一,李先念非常敬重自己这位同母异父的哥哥。但是陈有元在肃反中被捕,押往新集受审。部队路过新集时,李先念见一批在押的犯人中有二哥,大吃一惊,又不好过问。二哥也发现了他,大声向他喊:“先念兄弟,我犯了错误,对不起你们,你在部队要好好干……”不久,这些肃反对象被无辜杀害,其中包括徐向前的妻子、王树声的妹妹和李先念的二哥,共千余人。李先念是在相对残酷的政治斗争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他说过一句话:“可以说过而极之的话,不可做过而极之的事。”而一旦遭批评,为了顾全大局,他也是很诚恳地作检讨,不推上、不推下,是各派眼里的“老好人”。
出生于1909年的李先念,比毛泽东、周恩来等人小很多,因此老一代领导人对他多了些亲昵。在一些早期的生活或工作中,他们之间也留下不少难得的轻松而亲密的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