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9: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5年04月11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要“真专”不要“假通”
殷骏
  殷骏

  “21世纪人才最重要”,一句贺岁电影的戏言,道出了国家对人才的求贤若渴,也反映出社会对人才的巨大需求。而香港近期开始限制投资移民但仍大力吸引优秀人才移民的政策调整,更诠释了人才之重要甚于钱财。

  说到人才,对于通才与专才孰优这一问题的争论由来已久。所谓通才,一般指学识广博、具有多种技能之人。诚然,纵览中外历史,博古通今、多有所长的盖世奇才确有其人。但我们也应看到,绝顶聪慧如诸葛孔明也终难参透以区区西蜀之国力惟有分裂割据一途,与其如此,不如顺应潮流促成江山一统;科学巨擘的牛顿,晚年迷信违心,甘为侍奉上帝的奴仆。可见,真正的无所不通之才并不存在,所谓通全,不过是比诸专一门之才者多精通一些领域的知识和技能罢了,其本质仍属专才。

  多年来,望子成龙的家长近乎强迫地让孩子在完成课业学习及应试补课之余,再学习音乐、艺术、体育等多个领域的技能。不少高校也把培养复合型人才作为重要的职责。一时间,双学历、多文凭成为叩开名企之门的敲门砖。然而,又有多少复合型人才是真正精通几门技能的呢?正是这种过度重视短平快地大量生产所谓通才的理念致使我们的制造业面临一边是大量不合格的高学历工程师无法就业,一边却大量缺乏合格的技术工人的奇景。有研究者发现,要想成为某领域的翘楚,重要的是有针对性地钻研、苦练一万小时。看似区区一万小时,真要达成却谈何容易。我们每天的工作和学习会受到家庭、社交、疾病等诸多因素的干扰,绝大多数人依靠本已有限的精力是很难在短期内掌握甚至精通多种技能的。在校学生虽可以把大部分精力用于学习,但即便到了博士研究生阶段,学生依然须同时学习多个科目且要面对答辩、就业等压力,深研一门学问说易行难。

  自国人纷赴海外抢购日常用品以来,“匠人精神”一词取得了极高的关注。在日语里,“匠”与“巧”在训读时发音相同,暗合了我国的成语“能工巧匠”。所谓匠人精神,即指甘忍寂寞,埋头苦干,长年致力于某一较具体领域的学术、工作或技艺的发展,通过不厌其烦、细致入微地钻研,终使自己成为该领域不可替代的专家。彼所言之匠人正是专才。长期以来,社会上的急功近利、浮躁虚夸,不肯静下心沉下身来执念于某一事业,结果自然是“连马桶盖都是国外的好”。当下,一些所谓学界大牛,其研究领域动辄横跨数个乃至数十个专业,但细究其某一具体研究成果,一知半解、滥竽充数乃至不懂装懂之感扑面而来。相同的问题也可见于不少企业不断扩张“主营”业务的风潮中。我们不是不需要横跨多领域的复合型人才,但过犹不及,不能自始专一何来终成复合?对于经济发展从求量向重质过渡的今天的中国而言,一位只会做螺丝钉却能干一专一、直至制作出全世界最好螺丝钉的专才远比看似无所不会,实则乏一堪能的假通才重要。中国这台巨大的机车要勇往直前,每一位专才都是一颗优质的螺丝钉,缺了任何一颗,后果可想而知。而欲成就专才,绝无捷径可走,更不应揠苗助长,惟有耐匠人之寂、忍匠人之苦、守匠人之专。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评论·专栏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新民观察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广告
   第A07版:国际新闻
   第A08版:家装专版
   第A09版:新视界
   第A10版:新视界
   第A11版:文艺圈
   第A12版:动态/文娱圈
   第A13版:文娱圈/动态
   第A14版:体育新闻
   第A15版:广告
   第A16版:目击
   第B01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B02版:城市话题/国家艺术杂志
   第B03版:国家艺术杂志/海外专稿
   第B04版:艺术评论/国家艺术杂志
   第B05版:国家艺术杂志/镜头艺术
   第B06版:艺林散页/国家艺术杂志
   第B07版:国家艺术杂志/新民拍卖俱乐部
   第B08版:夜光杯
   第B09版:夜光杯
   第B10版:阅读/连载
   第B11版:文明特刊
   第B12版:文明特刊
   第B13版:文明特刊
   第B14版:文明特刊
   第B15版:文明特刊
   第B16版:文明特刊
要“真专”不要“假通”
非洲凤仙花
乔老爷的心事
特殊朋友
今宵灯谜
另辟蹊径巧制谜
爱吃粢饭团
扫一扫,关注“夜光杯”
新民晚报夜光杯B09要“真专”不要“假通” 2015-04-11 2 2015年04月11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