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趟霞浦之行多少还是有点儿遗憾。奔着闻名于世的五彩滩涂而去,但3月底的霞浦,阴郁绵绵,接连几天,海面都是灰蒙蒙的。
看景不成,干脆停顿下来。那天下午,在霞浦小皓村的滩涂上,孩子们拿着小铲子挖螃蟹和花蛤,大人们就在滩涂上溜达。远处也能看到大大小小的渔船在万千竹竿间穿梭,白鹭不时从船上展翅,贴着水面在空灵的鸣叫声中飞向天空。
这时候滩涂上走来几位渔民,肩头担着捕鱼用具。我以为他们要下海劳作,没想到他们说,这些三角渔网是专门提供给摄影师拍照用的。天气好的时候,他们会扛着这些渔网,在滩涂竹竿间走来走去,他们走动的姿势,以及在竹竿间的路线,都是摄影师设计好的。好在,这只是他们的副业。大多时候,他们和村子里的其他渔民一样,以渔业为生。他们坐在滩涂上停着的破旧渔船上给我讲述他们出海打鱼、种植海带和紫菜的生活。
听他们讲故事的时候,我突然觉得没有日光映照的霞浦依然有着另一种美。霞浦有号称最美的日出和日落,大家都要捕捉滩涂上瞬息万变的光影,吸引游客的是她自然的美。但我却觉得,本质上,霞浦还有一种人文美。海上成排成列绵延成片的用于养殖海带和紫菜的竹竿,还有数不清的养殖网箱守候在那里,都知道福建沿海改造滩涂的规模和利用程度非常惊人,但很少有人知道多少代人反复拓展才达到眼前的这种规模。如果没有祖祖辈辈在这里劳作的渔民,大自然的光再多恩赐,这片海域也只是普通的海。
在霞浦的那几天,我发现自己越来越喜欢和当地人聊天,去探究那些与我完全不同的生活。他们不像景区导游,为了吸引游客而把某个故事添加很多作料演绎得光怪陆离,他们只是原生态呈现着本真的生活。旅游,以及旅行,不就是想看到更多和自己已有生活不一样的内容么?在很多地方,你觉得它们美,那是因为这里的人们拥有着和你完全不同的生活,是这种“不同”所引发的震撼激发出了你看到的“美”。
如今旅游已不再是奢侈品,甚至成了很多人生活的一部分。与此同时,游客素质也成了一个“常说常新”的话题。每逢节假日,媒体总能提炼出几条刺眼的新闻,以呈现游客素质的缺乏。从物质层面上讲,如果说旅游是产品的话,它确实变得越来越大众化。但从精神层面上讲,我依然认为它是高端定制的奢侈品。很多游客仅仅把旅游当成看风景,很少意识到,旅游真正服务的其实是人的灵魂,看风景只是它的一部分。
我们总是在千方百计提高游客素质,文明旅游公约也好,游客黑名单制也罢,这些条文规范对于提升游客素质一定会有作用,但我不觉得它们能起到根本作用,或者说,这些规束很难刺激游客提升自身素质的自觉性。旅游观停留在看风景的浅层次,旅行内容也限于“到此一游”,那只能从物质层面上说明你的经济条件有能力承受你的出行成本。不懂得旅游精神层面上的奢侈与尊贵,游客恐怕很难对自己的一言一行负责。
我的一位同事出门旅游很少住星级酒店,他选择最多的是青年旅社。他并非刻意选择“穷游”,而是因为在那些青年旅社中,他能和那些从不认识的陌生游客拼桌聊天,一起分享旅途故事。每次谈及游客素质时,他总以自己的经历佐证,在他住过的青年旅社,很少看到游客不文明的举止。他说,真正懂旅游的人,很清楚什么事能做,什么事不能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