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忽然寒冷下来的春天,天空晴朗,城市上空出现了难得的澄澈,并有白云飘过,如梦如幻。这时谈到“雾霾”,似不合时宜。
“雾霾”先有名字,然后成为现实。在这个词出现之前,有霾天气状况已存在,人们不知道是“雾霾”,只看到霾蒙蒙天气,阻挡我们的视线,使我们看不清远处风景,且呼吸困难。在以“雾霾”这个词命名之前,我们可能都简单地称为“雾”,以为是如过去那种雾水弥漫的天气,早晨日出之前,还会凝结露水,让我们惊喜。但“雾”与“霾”在我们不知不觉中,已经悄悄转换了,我们不知道“雾”变成了“霾”。因此,在专业描述和严格定义之前,我们对这种天气只有直接体会,但缺乏专业知识上的认识。“雾霾”这个词,几年前因媒体关注报道,专家学者就相关问题发表见解,才广泛传播开来,我们也因此才知道,世界上有一种天气叫做“雾霾”——“雾霾”随着这个词,正式亮相了。
略怪异的是,从感受上看,似乎只有“雾霾”这个词诞生了,我们才意识到这种天气存在。之前,我们不知道,因此,也不存在。从语言学角度来说,一个事物只有被描述被定义之后,才真正存在。而由此带出来的更为丰富的知识,不断地指向了环境恶化问题,也让我们在狂飙突进的经济建设中,忽然发现,高速发展的经济如果缺乏严谨的整体规划论证,缺乏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那么这种发展在给我们带来富足的同时,也带来了“雾霾”,和可能更加严重的“水污染”问题。
可能有读者觉得无论被描述与否,“雾霾”的现象都是存在的。或许我们可以换一个说法,“雾霾”存在,但未被描述,未被知悉,对普通人来说,仿佛是不存在的。当我们正式说到“雾霾”时,有关“雾霾”这个现象的相关知识已经被定义了。我们也因此才知道更为专业的名词,如PM2.5,如悬浮颗粒等;也才知道,“雾霾”由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可吸入颗粒物构成。这些悬浮颗粒达到一定浓度,就构成了危害,要认真防护。在那一年,各色口罩和空气净化器突然走俏,相关的制造厂商也因此突然红火起来。
2013年,中国雾霾天气达到最严重程度,“雾霾”也成为年度关键词。
热热闹闹说到这里,我才知道:“雾霾”这个词是错误的。“雾”是“雾”,“霾”是“霾”,“雾”与“霾”完全不同。很多气象学家对“雾霾”这个词一直持批判态度,认为是误导和滥用。准确称呼应是“灰霾”。
上世纪中期以来,环境问题首先在西方发达国家得到重视,科学家和环保人士以不懈努力,让环保观念广泛进入了政治家和普通人的视界中。在那之后人们才惊觉,地球资源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正因为环保意识的不断提升,美国前副总统戈尔参与拍摄、2006年上映的纪录片《难以忽视的真相》受到广泛的称赞。这部纪录片获得第79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纪录片奖,戈尔也得到了诺贝尔和平奖。
正视我们的生存环境,关心地球母亲的健康,与地球上每个人的利益密切相关。如每个人都更多地关心环境保护问题,从我做起,那我们都是公益人。
这时,我们应当珍惜在不少城市里已经难以见到的“雾”。
雾的孩子是露水,晶莹剔透,挂在树叶与草尖上,闪烁着晨曦的光芒,也清凉着孩子们的手。但是,我们离开森林和青草已经很久了,我们忘记了这些美好的事物。
而蓝天白云,恰恰是我们现代人的乡愁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