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竞赛在中央苏区蓬勃开展
毛泽东同志1931年11月和1934年1月先后经“一苏大”“二苏大”选举担任中华苏维埃政府执行委员会主席近三年的时间里,紧紧依靠群众,放手发动群众,集中精力抓苏区的经济建设,其中在工厂、农村等各行各业广泛开展革命竞赛,即现在常讲的劳动竞赛、工作竞赛等多种形式的竞赛活动,有力地调动了中央苏区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工作积极性,经济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有力地保障了前线的供给,苏区的群众生活也逐步改善。
在中央苏区开展的革命竞赛,形式多样,广泛而又深入。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时间,竞赛的内容也不尽相同,但目的都是一个,即广泛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努力做好各方面的工作。通过革命竞赛这种形式,在群众中,在单位与单位之间造成一个你追我赶的生动活泼的争当先进模范的可喜局面。
在中央苏区创办的报纸《苏区工人》,1932年8月25日曾刊载《江西省职工联合会提出各县职工联合会革命竞赛条约草案》,对竞赛的单位、内容、目的、组织领导等方面都作了明确规定,同时特别提出,“各县职工会9月1日必须派代表到中心县开会订立革命竞赛合同,到11月1日各中心县职工会,召集邻县工会代表,将两个月革命竞赛的总结,检阅工作成绩优良者特别奖励。”这就强调了工会组织的领导和对先进模范的奖励。当时的江西省工会,对革命竞赛的内容要求是非常具体的,组织工作是非常到位的。在那种艰苦的战争年代,工会工作发挥着巨大作用。用这种竞赛的形式来调动广大职工群众的积极性,用先进模范集体和个人的事迹来推动竞赛广泛深入地开展。
革命竞赛在中央苏区开展得如火如荼,尤其是在国有企业,职工的精神面貌为之一新,职工的觉悟大大提高,生产效率大幅度增长。《红色中华》1934年6月26日曾刊载《我们是苏维埃的主人,我们是为自己劳动》的消息中写道:
多一颗子弹就多消灭一个敌人呀!
跟着前方战事的日益紧急,我们兵工弹药厂工友的工作积极性也极大的提高起来了,我们每月所定出的计划都能超过,特别是从六月份起与五月份的生产量比起来,每天的生产更增加到百分之五十以上。有时我们更能做到不管是下工的钟响了,停工的哨子吹了,我们还是不觉疲劳的努力工作,因为这时我们的心里只有这样一句话:“多造一颗子弹,就多消灭一个敌人呀!”
看我们无产阶级的创造性吧!
这里我们有好多模范的工友,他们不断地研究生产技术的发明。现在他们已经发明了两件军用品,试验的结果(效果)非常灵(好),并且还可以节省大批的材料。兹将这几位光辉[荣]的发明家写上我们的红匾:
赖祥瑞同志,罗吉昌同志。
上列两位发明家已由厂部报告供给部,由总供给部奖了最光荣的奖品和奖金。现在还有陈嫩娣同志正在继续研究,也许不久就有新的发明。
我们的生活更加改善和健全了!
我们虽然不觉疲劳的努力生产,但是各种会议生活并不因为这个原因而停顿。相反的,我们的生活更加健全了。我们利用了休息时间经常举行“飞行集会”。开会前,首先由负责人准备报告和提出具体的执行办法,去召集各种会议,使一切工作有计划的去进行。我们的膳宿也更加改善了,每二天就有一次猪肉吃。现在我们又正在计划做蚊帐,并讨论具体办法进行卫生运动,使我们工人的身体一天一天的健康起来,这样去保证我们生产计划的完成和超过。
这则消息揭示出,在红色政权领导下,在国有企业,职工的身份、地位、精神面貌、价值取向等各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他们对为什么劳动、以什么态度对待劳动已有了较明确的认识。
在中央苏区开展的竞赛中,各级工会组织和妇女组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红色中华》报1934年4月14日4版载文,在“纪念‘五一’,以新的态度对待新的劳动”大标题下,发表了“在提高劳动纪律实行节省声中,十一个机关职工会订立竞赛条约”的消息。消息从一个侧面生动而具体地展示了那个年代开展革命竞赛的方方面面。首先是领导重视,评选工作是由中央有关部门和国家部委的主要领导担任评判员。第二是竞赛具体,可操作性强。第三是发动群众广泛,评比条件中非常明确按人数比率为标准,强调了参加竞赛中群众参与的广泛性。第四是以精神奖励为主,竞赛条约中提出,竞赛优胜者给奖旗一面,并由参加竞赛的各个单位派代表用军乐鸣爆、迎送。第五是担任具体组织竞赛工作的是各级工会,竞赛条约的签字代表是这11个单位的职工会代表。
中央苏区开展的劳动竞赛、工作竞赛在各级苏维埃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各级工会组织积极投入,精心谋划、大胆组织,不断扩大竞赛的范围和领域,由工厂到机关到学校。当时苏维埃中央政府许多部门的领导也亲自动员,并参加竞赛活动的评审工作,将学先进评模范的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
中央苏区开展的劳动竞赛、工作竞赛从1932年开始到1934年10月红军主力开始长征,在这不到2年的时间里,由于苏维埃政府从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工会组织的精心组织,竞赛活动呈现出三个显著的特点。其一是参与的群众面广,农村、机关、学校广大群众积极参加革命竞赛,而国家工厂的职工参加竞赛的面达90%以上。其二是奖励以精神奖励为主。其三是表彰先进模范是以表彰先进单位先进地区为主。
在中央苏区开展的劳动竞赛、工作竞赛,虽然时间不长,仅仅二年左右的时间,甚至是在探索中进行,但苏区的广大群众,从工厂到农村,从机关到学校,参加竞赛的热情却不断高涨,一时间竞赛活动开展得热火朝天,形成了一个学先进促后进你追我赶的生动局面。在那块红色的土地上,产生了中国的第一批劳动模范!产生了中国的第一批先进模范单位!
中国的第一批劳模,在瑞金诞生。他们是那个时代的精英,是人民群众的楷模。他们在艰苦卓绝的战争环境中,冒着时时有国民党飞机扔炸弹的危险,在本职岗位上创造了第一流的业绩,比和平时代显得更为可贵。
中国的第一批劳模,是在井冈山精神哺育下诞生的!
1927年9月9日,毛泽东同志在湘赣边界领导了秋收起义。1927年11月创建井冈山根据地。1928年4月朱德同志率领湘南起义的主力部队和毛泽东同志领导的秋收起义的部队在井冈山胜利会师,正式成立了工农红军第四军。从此,在毛泽东、朱德领导下,建立了湘赣边界工农政权,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武装第一个立足点,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主革命进程中的第一座历史丰碑。与此相应的,是怀有救国救民崇高革命理想的一批中国共产党人,通过艰苦奋斗,开创出的中国式民主革命道路的革命精神——井冈山精神。
以“胸怀理想、坚定信念、实事求是、勇闯新路、艰苦奋斗、敢于胜利、无私奉献”为主要内容的井冈山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发扬,也是我党领导的第一个革命根据地时期的时代精神。正是从井冈山出发,中国革命经过千山万水,筚路蓝缕,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
在革命进程中,1929年1月14日,毛泽东、朱德、陈毅率红四军主力离开井冈山开始向赣南转移,1929年4月1日,毛泽东、朱德率领的红四军进驻瑞金。红军主力从井冈山到赣南,到瑞金,是为了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红军在赣南发展很快,革命根据地也逐步扩大,将赣南、闽西广大地区连成一片,建立了红色政权。正是井冈山精神,哺育了红军,壮大了红军,扩大了革命根据地,同时井冈山精神,也催生了中国劳模在瑞金的诞生!井冈山精神哺育的第一代劳模,他们身上闪烁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光辉如同井冈山精神一样,都是中国人民和中国革命的宝贵财富。在瑞金诞生的中国第一批劳模,他们的历史功绩将永远镌写在人民共和国的丰碑上,彪炳千古!
摘自《工会信息·阅读》2015年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