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调查发现,现实生活中有些证明是法律法规要求必须有的,但由于各种原因,群众办理起来经常“抓瞎”。破解难题还需深化简政放权、完善社会管理来推进。
房子动迁开证明
跑了整整7个月
年近七旬的沈阳市民何荔枝,因为房屋继承,走上了一条长达7个月的“办证之旅”。
“2013年下半年,我家房子动迁,当时房证上写的是老伴的名字。2014年1月老伴突然去世。街道办事处的工作人员说,这种情况得去公证处改名才能办理回迁房的房证。”何荔枝说。
何荔枝来到沈阳市皇姑区公证处,工作人员说,房子过户的办理需要何荔枝提供老伴的死亡证明、老伴父母的死亡证明、单位职工登记表、结婚证原件、子女放弃继承房产等相关材料。其他的都还好办,就是开老伴母亲的死亡证明让何荔枝饱受折腾。
何荔枝说,她的公婆是1992年去世的。她先找到了公婆生前的户口所在地沈阳市和平区西塔派出所及当地的社区警务大队,均没有查到死亡证明。警方说,根据规定派出所只保留近20年的居民死亡证明。
还有哪里可能有死亡证明呢?何荔枝找到了死亡证明的出具单位——公婆去世时的医院。可医院如今已经不在了,在原医院基础上建的新医院表示,保存死亡证明的年限为20年,超过20年的死亡证明要到疾控中心办公室去查。结果,疾控中心只有2000年以后的死亡证明底单。
那么殡仪馆会不会有呢?“我打电话给沈阳市殡仪馆,答复是殡仪馆只保存15年的火化存根。”
“为啥非得要一个去世了20多年老人的死亡证明?”何荔枝想不通。
此事经当地媒体曝光之后,西塔派出所决定“特事特办”,在何荔枝老人的侄女、孙女和一名老邻居的儿子在场做笔录的情况下,为何荔枝开具了公婆的死亡证明。
信息壁垒致难题
档案保存待完善
一边是法律规定必须执行,一边是跑断腿也难以“自证其明”。
记者调查发现,造成“证明难”一个重要原因是部门之间信息交流共享壁垒重重,为了办一个证明,需要办更多证明。据了解,目前不同部门间在信息等级系统建设方面存在差异,很难兼容,并且很多部门出于自身利益考虑不愿共享信息,导致公民信息多头管理,信息难畅通。
此外,我国的档案保存制度也亟待完善。中南大学行政管理系主任吴晓林说,根据《档案法》,档案一般分为保存20年的一般档案和永久保存的重要档案,但一些关乎老百姓生老病死的关键档案保存年限都不长,并且保存地点极为分散。随着时间推移、保管单位变更,档案查询就会非常困难。
天津社会主义学院社会学所所长张宝义建议,对于公民重要档案的保存,应该延长保存期限,并逐步实现电子档案高效管理,一次登记随时可查。在此基础上,吉林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付诚建议,应该打破各职能部门之间的信息壁垒,建设信息共享平台,采取更科学更多元的证明方式,避免老百姓四处跑腿。
北京市委讲师团顾问刘景山表示,根治“证明困境”,要继续加大简政放权力度,拆掉让百姓处处碰壁、找不到出口的办证“迷宫”。
据新华社北京5月12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