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期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调查报告,以“货通天下”为专题,对其创新农产品流通方式而积极探索并作出有益的贡献给予鼓励。
农产品畅售需有效渠道
分散的农民要组织起来成立合作社,零星的土地要流转起来统一种庄稼,那么,他们的农产品怎样才能畅通销售渠道呢?“最后一公里”通过订单农业解决,让农民专心于生产。近年来兴起的电子商务平台,也为农产品出售助力不少。谁来搭建一个更大的平台,童叟无欺,贫富不论,大家只是遵守共同的规则,供应和采购进入其中平等交易,即使发生问题,有案可查,有据能说,中间是第三方的仲裁员,让一切有序进行?
据悉,目前我国涉农电子商务平台已有3万多家,其中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约有3000家,交易额超过500亿元。虽然这些电子商务平台,已经努力将物流成本降到25%—40%,但是成本依然较高。分析结果表明,这些模式仍不完善,没有把农与商、供应和采购串起来,因而制约了进一步发展的空间。
众多电商平台中脱颖而出
“货通天下”如何在众多电子商务平台中脱颖而出?记者前天再访“货通天下”创始人郑寿峰。
郑寿峰当过兵、种过地、做过个体户、开过工厂、搞过贸易,最后还当过上海市南北干货协会副会长,熟悉生产和流通领域,深知农产品销售的艰难。最终顺势而为,建立农商产业联盟,在公开公正透明的电子商务平台上进行阳光交易。根据这一构想,供应和采购双方作为平台联盟组织会员,设立准入的台阶——必须是具有一定资源优势和生产能力的农产品供应商(包括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生产基地和农产品加工企业等),市场上经营业绩良好、具有诚信声誉的农产品采购商(包括加工企业、餐饮集团和流通企业等),才能通过网上交易成为会员。
经过不到两年的运作,它的优势已然显现:边远地区的优质农产品,不再因为缺乏资金没有渠道而遭致埋没,各地方可以通过“农”字相关机构,组织农产品进入“货通天下”电子商务平台,大声吆喝自己的好东西。企业采购,也可以一改过去依赖个人操作,网上交易省事透明,价格一目了然,什么价钱卖什么货,中间“回扣”的灰色地带消失了。以往,即使采购和供应双方的两位老总认识,但是下面也未必做得成生意——其原因就是采购员不愿意,拿了回扣要被拆穿,不拿又不心甘,于是说出种种原因加以拒绝。一位从事采购工作的企业管理人员,非常赞赏“货通天下”的模式,灰色地带的利益链被阻断,企业成本降低、质量保证。
旱涝保收保护种植者利益
此外,农商如何对接?农商平等进入交易平台,但在下面,采购商先预付给供应商30%预付款。以大白菜为例,如果2元一公斤,其中有1元作为利润;再根据市场行情,如果是0.80元一公斤,那么农民最后到手的1.80元一公斤。这样就保护了种植者的利益,旱涝保收,他们不会违约。
如今,“货通天下”农商产业联盟电子交易平台上线两年不到,却已拥有正式会员近2000家,另有3000多家企业的会员资格等待审核通过。交易品质涵盖农产品十大类2900余种,累计实现交易额3.5亿元,意向订单10亿余元。交易平台会员分布10多个省份,涉及农民联合社、民企、国企、央企及外资、台资企业,覆盖种养业、生产加工、餐饮、内外贸及金融保险等。而且它还是公益性行业组织——除了收取一定的交易管理费,相当部分由此产生的利润“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本报记者 朱全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