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缘:抗震精神助他完成创作
刘哲昕教授,法学博士,现为中国浦东干部学院教学委员会委员、法律与人文综合教研部主任,华东政法大学兼职教授。7年前,他并没有直接前往汶川灾区参加救援,不料却从此与汶川结下特殊的情缘。
2008年5月,刘哲昕正在撰写作品《文明与法制——寻找一条通向未来的路》。5月11日,他写完了第五章,正在构思最后一章的内容。次日发生了汶川大地震。在之后的十多天里,刘哲昕被全国人民团结一致、奋不顾身的抗震精神深深感动,他前所未有地感受到中华民族在面对大灾时迸发出的勇气与决心。受此启发,他很快完成了书稿的最后一个章节,主题就是“家国情怀”,诠释中国人血液中流淌的信仰。
2013年4月18日,刘哲昕受邀到汶川讲课,讲述了汶川地震与抗震精神对他的启迪。就在回到上海的第二天,4月20日上午他突然接到消息,四川芦山发生强烈地震,他当时就做出决定,直接去机场返回四川,作为一名志愿者参加抗震救灾。
再聚:成为一名“教授民兵”
搭上飞往成都的航班后,刘哲昕冒险徒步7小时强行进入震中,找到汶川救援队,穿上写着“汶川民兵”的制服。在他的微博里,刘哲昕这样写:“难忘那深沉的夜,孤身徒步7个小时进入震中。走过那战士翻车牺牲的地方,走过那几十公里的钢铁洪流,我知道死神的翅膀就在身边飞舞,然而我无比藐视你。你很可怕吗,我早就想见识见识你了。你在我的脚下不断地颤抖,就像一只被踩在脚下的困兽,我知道你还想发作,但是你不敢发作,因为英勇的中国人民不怕你!”
在与汶川救援队一同战斗的日子里,刘哲昕与战友们结下深厚的友谊,被战友们亲切地称为来自上海的“教授民兵”。他知道民兵们有一个很朴实的愿望,就是能够入党。他希望能为他们做一些事情,于是决定在当地巡讲,传播核心价值观与抗震精神。
巡讲中,他曾到过一个叫草坡乡的地方,当地淳朴的老乡们热烈欢迎“教授民兵”,给他留下了难忘的回忆。
2个月后,刘哲昕完成了一次国外访问,在飞机上还写下关于草坡乡巡讲的点滴,不料几天后传来消息,汶川发生特大泥石流灾害,草坡乡成为重灾区。刘哲昕当即决定,再次回到四川参加救灾。
三聚:亲身经历生离死别
在草坡乡的救灾经历是刘哲昕一生难忘的回忆。他再次穿上“汶川民兵”的制服,背着80斤重的物资徒步进入灾区,几次差点从悬崖摔下,当他和战士们冒着生命危险走进草坡乡时,当地老乡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不久前刚刚来讲过课的“教授民兵”又回来了。
当时泥石流灾害持续不断,草坡乡随时可能被彻底摧毁。不少老乡不愿意离开故土拒绝撤离。刘哲昕凭借巡讲时建立的人缘积极劝说,终于让老乡们同意撤离。在撤离的路上,刘哲昕亲眼看到一座山体在他眼前滑落,气浪当场吞没了两条生命,一路上小规模的山体滑坡更是接连不断,连草坡乡的藏族老书记也被落石击中不幸去世。刘哲昕说,这是他与死亡距离最近的一次经历,劫后余生,除了对大自然的敬畏,更多是对灾区人民坚韧不拔勇气的敬佩。
昨天,刘哲昕再次回到汶川,这片令他魂牵梦绕的土地。在回到草坡乡故地祭奠完老书记后,他到映秀镇小学为孩子们讲了一节公开课。以一名党员志愿者的身份,向孩子们讲述什么是“家国情怀”,以及在面对人生坎坷时,我们应当用怎样的心态去面对。
令刘哲昕感动欣慰的是,如今他并非孤身一人,越来越多的人成为志愿者参加灾后重建。他建立的志愿者团队已在当地建立扶贫项目,积极开展针对地震孤儿的关爱与照顾,让50多名孩子得到帮助。去年3月,中国浦东干部学院机关党委决定成立刘哲昕爱心团队,越来越多社会各界爱心人士汇聚在这里。截至今年4月,爱心团队的成员已经扩展至全国11个省市区,共结对资助330名孩子,主要是四川、云南、新疆和内蒙古4省区的藏、维、羌、彝、哈萨克等少数民族孩子。本报记者 李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