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其人如花
周菲用一根食指轻轻抚了抚一片探出花盆的细长的兰花叶,抬头微微笑了笑,那样子,就像她面前的兰花,安静而内敛。
的确,兰花的与众不同在于,它并不丢失柔性的“美”,它同样具有君子的坚毅品质,只是隐藏在柔美之中,所以它美得脱俗,美得内敛。兰花最早的含义是爱的吉祥物,后人把兰花理解为君子高洁、典雅、坚贞不渝、有德泽的人格象征。屈原将兰花喻为君子,在他的不朽之作《离骚》中,就有“幽兰生前庭,含薰待清风”的佳句。中国传统文化中,养兰、赏兰、绘兰、写兰,一直是人们陶冶情操、修身养性的高雅活动,兰花,也就成了高雅文化的代表。
有说“文如其人”,周菲却是“其人如花”;有说“相由心生”,周菲的相貌、思维、心性,无不流露出兰花般秀外慧中的气质。她就像一株兰花,在山野里,她是一株不屈不挠地生长着的小草,她努力绽放着近乎孤芳自赏的小白花,可她又是那么雅致,一旦栽入花盆,她就成了文人雅士描绘与唱诵的对象,美得亭亭玉立,而又清高孤独。也许,这就是她所欣赏的女性的形象与性格,近乎矛盾的,同时又是极其丰富的女人。
周菲喜爱兰花,喜爱兰花的脱俗、高雅、内敛,同时又赞赏兰花“遇净土而生,不因无人而不芳”的品质,一如她“半山半水半亩田,半粗半雅半人生”的人生梦想。周菲热爱田园生活,却对田园生活有着精神品质的要求;她向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却也不舍放弃吟诗作画写文章。这样的梦想与追求,大约,还是源于周菲从小的耳濡目染。
在周菲的记忆中,外公肖培恕是个教书先生,会英语、俄语,最热衷的业余爱好就是收集字画和书籍,家里因此藏有很多名人字画。说起来,外婆朱莲芳的娘家,就是有名的朱家,外婆的父亲,也就是周菲的太外公,便是那位在赴贵阳途中救了杏花村酿酒师一命的朱齐德,是他,为华家的烧房送去了一名酿酒师。周菲很小的时候,跟着母亲去外婆家做客,经常看见外婆家络绎不绝地会有一些客人来访。那些人,都是外公邀来或者慕名而来的写字、赏画的文人雅士。周菲还记得,她若去得外婆家,外婆总会找出一些小玩意儿给她玩,什么冠珠啦、翡翠纽扣啦、小银饰啦,小周菲太喜欢外婆的那些小玩意了,可是外婆却说:现在都不时兴玩这个,很多都被弄丢了。我年轻的时候,好玩的才多呢,那时候,我爹妈常带我们姐妹去听戏,去甲秀楼那块儿吃点心,我们姐妹去私塾念书,还带着丫鬟,我这日子,可真是过得“先甜后苦”……外婆说这些话的时候,周菲还很小,记忆虽然朦胧,但那所有的点点滴滴,都给她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她印象中的外公,是个温和儒雅的文人,外婆,是个知书达理的大家闺秀,而那个大家庭,也是处处充满了文化的气息。
周菲的母亲肖开瑜,就是在外租家那个大家庭中成长起来的传统女性。肖家的家教,亦是沿袭了那个年代中国传统家庭的教育理念和模式,女孩子,从小就要学习四书五经、琴棋书画,更是要学会女孩子应该守的种种规矩。虽然肖开瑜是在丢弃传统文化的年代中度过了她的成长期和青春期,她也没有学习四书五经、琴棋书画的机会,上学念书也是掺杂着种种诸如大炼钢铁、学工、学农、反右、破四旧之类的社会活动,但是,她是在那个充满传统文化气息的家庭里长大的,父亲肖培恕与母亲朱莲芳给予她的教育,以及文化知识、生活习惯的养成,依然使她长成了一个知书达理的知识女性,成年之后,肖开瑜成了一名学校的教师,一直到“文革”期间,父亲肖培恕收藏的那么多字画书籍,几乎全部被抄的抄、丢的丢,都糟蹋了,肖开瑜也一直从事教育工作。
1963年,周菲的母亲肖开瑜与父亲周坤荣结婚了,一年以后,周菲出生。此后,父母又隔三差二地替周菲生下了四个妹妹,时间从1964年飞也似的过到了1977年。那些年,中国正经历着一段割裂了历史、丢弃了传统、湮灭了文化的荒唐时代。贵阳城里大户人家出生的肖开瑜身上,已经完全看不出大家闺秀的样貌,她每天做着一份卖苦力的工。可是谁又能知道,大家闺秀的血液,其实深深地隐藏在肖开瑜的血管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