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4:焦点
     
本版列表新闻
两场国际自行车赛在沪举行,但上海尚难称自行车“友好城市”~~~
两场国际自行车赛在沪举行,但上海尚难称自行车“友好城市”~~~
     
2015年05月13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两场国际自行车赛在沪举行,但上海尚难称自行车“友好城市”
骑行上海:何时不再“逆风”而行
潘高峰 李一能
■ 好点的自行车得加两把锁才稍稍放心 陶磊 摄
  本报记者 潘高峰 李一能

  今天,2015年环崇明岛女子国际公路自行车赛在沪鸣枪。周日,2015年国际自行车联盟女子公路世界杯赛也将登陆上海。两场全球顶级的自行车赛事在沪巅峰对决,引人注目,也让曾以自行车为主要代步工具的上海人颇为感慨。

  在城市日益拥堵的今天,用骑车解决短途交通或与轨交接驳,无疑是一种低碳环保的交通方式。城市慢行系统,曾是2010年上海世博会最热话题之一: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的丹麦欧登塞馆,其场馆主题就是自行车的复活,推广的便是欧登塞这座城市的自行车慢行交通生活。

  自行车有可能在上海“复活”吗?上海的慢行交通存在哪些瓶颈?记者就此展开调查,并请骑行族谈切身体会。

  提案:应把慢行交通列入市政府实事

  今年上海两会上,民建上海市委重提了一个十年前的提案:规划城市慢行交通体系。旧案重提为哪般?民建上海市委调研部部长陈海林告诉记者,构建慢交通体系,已经不仅仅是交通问题,它是环保问题,也是经济问题,和整个城市经济和生活方式的转型都有关系。“现在我们倡导慢生活,除了经济发展以外,还要更多的时间来消费、休闲,这些都需要有一个慢交通体系提供支撑和保障。”

  据陈海林透露,十年前,民建市委就曾建议大力发展城市自行车道,让自行车畅通无阻,其间同济大学还为此做过完整规划,但至今本市对于自行车的通行仍缺少完整的、体系化的具体安排,无论是新建的中环沿线,还是中心城区的大街小巷,骑自行车都障碍重重。 

  陈海林以单位附近的大沽路为例。这段大沽路本来双向都允许自行车通行,可是现在马路两边成了停车场,停满了机动车,自行车只能与马路中间的机动车混行,要不就骑到人行道上去。如果沿着大沽路从东往西骑,到了石门二路,就会看到一块指示牌,提示自行车不能右转,只能左转。而左转第一条马路是延安中路,20年前就不允许自行车通行了。“右面不能转,不能往北,然后你让我往南,而且往南又没有很近的路,要绕很大的圈子,所以只有违章才能过去。反正跑到这个地方,你基本上就是走投无路了。”

  有人认为,自行车代步的方式,已跟不上城市的快节奏。但民建上海市委的这份提案认为,没有慢行体系的配合,大量慢行客流无序抢占快速交通资源,其实制约了快速交通效率的提升。“上海公交平均时速低于15公里,私家车平均时速也仅20多公里。”这其中,机动车和非机动车之间的冲突无疑是重要原因。

  为此民建市委建议,“十三五”期间,重启并完善慢行交通体系的规划和实施,并赋予相应的基建资金保障,比如在每年的基建投资中设定一定比例,作为慢行交通体系的专用资金,并列入政府实事项目。同时,搭建“上海慢行交通”建议网上建议收集平台,征集相关意见、建议和设计方案,结合全市产业布局变化和未来发展趋势,对既有方案进行补充和完善,以消除现有慢行交通线路中的瓶颈和断裂点,重点消除和快速干道重合的自行车道的瓶颈和梗阻。

  感受:爱车动辄被偷磨灭骑行热情

  龚星 (摄影师)

  放弃骑车上班并非偷懒,去年我曾每天往返骑行40多公里上下班,除非遇到坏天气或空气质量太糟,我每天都会花2个多小时在骑车上,对一名骑行爱好者来说,骑车穿越半个城市并不太累,反而别有一番乐趣。

  我有私家车,但因为屡拍上海牌照不中,我的车至今还挂着外牌,不能在高峰时段上高架,走地面道路也经常遇到拥堵,时间很难把握。相比之下,骑车上班所耗时间则比较稳定,而且顺便可以锻炼身体。

  但今年起却很少再骑车上班,主要是因为辞职创业开了自己的摄影工作室,外出拍摄时很难找到一个可靠的地方停车。以前可以把车停在单位,比较安全,现在工作地点经常变化,把车停在无人看管的户外,和白送没什么区别,可能不到半天就被偷了。

  几年前,骑过一阵折叠自行车,可以收起来带入地铁,但后来地铁出台规定,折叠自行车不能带入地铁车厢,只能作罢。现在,偶尔会骑踏板车换乘地铁,这种小型踏板车可以收起来放入背包,不会影响到他人,但蹬起来十分费力,试了几次后也放弃了。

  我觉得要想吸引骑行族骑车上下班,至少得提供安全可靠的公共自行车停放区域,或者大力推广公共自行车租借,否则没有骑行族会冒着爱车丢失的风险把车骑出去。

  艾瑞克 (公司职员)

  我来自自行车出行非常普及的丹麦奥登塞。前不久,我还在朋友圈炫耀自己新买的自行车,可没几天,朋友圈就变成了:“倒霉!车被偷了,谁帮我揍偷我车的混蛋!”我曾不遗余力地向朋友们宣传自行车出行的种种好处。但最近我只想了解,在上海外国人可以考驾照不?因为我想买辆车来开开。

  丢车并不是我想放弃骑自行车上班的唯一原因,环境污染和道路安全也让我动摇。上海的空气质量挺糟糕,不少道路机非混行也很不安全,自行车道也经常被乱停的机动车所占据,一些道路不允许自行车通行,有时过条铁路就要绕很多路。

  当然,上海的情况和奥登塞不太一样。欧洲的城市规模都不大,公交车大多是大站车,自行车非常适合作为公共交通的短途补充。但上海太大了,如果每天要骑车几个小时上下班会很累,但地铁站又不让自行车进入。希望上海地铁未来会有一节专门的车厢允许骑行族进入,国外许多城市都有这样的车厢。

  没有考出驾照之前,骑车还是唯一的出行选择。我去市场买了一辆最破的二手自行车,虽然骑着很别扭,但至少肯定不会丢。

  建议:道路规划设计、停放设施应更完善

  吴心远 (网站编辑)

  平常爱好骑行锻炼,有时也骑车上下班,主要活动范围在浦东,偶尔轮渡过江到浦西。总体而言,对于骑行上海的感受主要有三点。

  一是不少十字路口都没有自行车行车信号灯,要过路口或者转弯,只能借助机动车灯或者行人红绿灯前进。虽然没遭遇过事故,但机动车、行人、非机动车的出行规则各有不同,这样混合通行隐患不小。

  二是夜骑的问题。夜晚骑车回家最大的问题是光线较差,某些路段路灯时好时坏,影响安全。另外一个问题来自开车人,尤其是在双车道的小马路上,有的还没有自行车道,这样就造成自行车与相向车辆的交会距离较近,一些机动车司机往往开着远光灯呼啸而来,见到另一侧的自行车也不关灯,黑暗之中,晃眼的强光对骑行者肉眼的刺激很大,容易引发骑行事故。

  三是自行车停放问题。尽管市区某些路段有方便自行车临时停放的路边铁环,但因为没有专人看管,安全没保证。有时候骑车出门饿了渴了靠边买食物和水,总是担心停放路边的车子被偷。而在一些地铁站口,供停放自行车的专门区域太小,无法满足现实需求。例如地铁二号线广兰路站,因为停车空间有限,一些骑车来换乘地铁的人不得不把自行车锁在附近的桥栏杆上。

  马杰 (公务员)

  在沪骑行遇到的困难主要是两大方面:一是硬伤,是基于城市规划、道路建设管理上遇到的问题,并非所有的马路都有非机动车道,如中环线下以及南京东路、北京东路等靠近外滩附近的马路、衡山路等景观道路都有禁止自行车通行的路段。

  二是“软伤”。自行车被盗现象还是很普遍,收费的停车处只提供停车位,不承担看管的安全责任。一些人因担心被盗而不敢骑车,更有甚者干脆不买新车,直接从犯罪嫌疑人手上购买被盗的低价车。

  在网上曾经看到过日本的地下立体自行车停车库,那是太棒了!地上部分只有两个电话亭大小,投完币,自动停放,能停千把辆,我们的市中心地区有类似停车库的话或者轨交车站外有这样的停车库,相信绝大多数人都会选择自行车出行。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评论·随笔
   第A03版:焦点
   第A04版:焦点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社会新闻
   第A09版:不屈的上海
   第A10版:新民资讯
   第A11版:广告
   第A12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广告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生态上海·崇明篇
   第A17版:生态上海·崇明篇
   第A18版:文化新闻
   第A19版:文化新闻
   第A20版:体育新闻
   第A21版:体育新闻
   第A22版:财经新闻
   第A23版:上海新城区
   第A24版:蓝天下的至爱
   第A25版:新民健康
   第A26版:慢病/新民健康
   第A27版:新民健康/医技
   第A28版:互动/新民健康
   第A29版:夜光杯
   第A30版:夜光杯
   第A31版:阅读/连载
   第A32版:专版
   第B01版:汽车周刊
   第B02版:车界车市/汽车周刊
   第B03版:汽车周刊/车界车市
   第B04版:汽车资讯/汽车周刊
   第B05版:新民教育
   第B06版:专版/新民教育
   第B07版:新民教育/招生热点
   第B08版:校园通讯/新民教育
   第B09版:新民教育/校园内外
   第B10版:职教风采/新民教育
   第B11版:新民教育/职教风采
   第B12版:校园巡礼/新民教育
   第B13版:新民教育/校园巡礼
   第B14版:招生留学/新民教育
   第B15版:广告
   第B16版:广告
骑行上海:何时不再“逆风”而行
自行车停车点调查:好车别停
新民晚报焦点A04骑行上海:何时不再“逆风”而行 2015-05-13 2 2015年05月13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