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3:新民环球/博览
     
本版列表新闻
由第一家“诊所”护理皮肤一年后,第二家“诊所”说还是老样子~~~
由第一家“诊所”护理皮肤一年后,第二家“诊所”说还是老样子~~~
     
2015年05月21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由第一家“诊所”护理皮肤一年后,第二家“诊所”说还是老样子
美容产品的“美丽谎言”露馅
唐昀
■ 美容产品厂商贩卖的是一个美丽不老的梦想
■ 现在美容产品的广告宣传,很像“雾里看花”。消费者常常看到的只是一些似是而非、偷换概念却冒充专业研究的“伪科学”,虽然看上去很美但实际功效都很可疑
  市场上的美容护肤产品多如牛毛,均信誓旦旦号称有永葆青春之奇效。果真如此? 

  美国《大西洋月刊》记者蒂莫西·考尔菲尔德花费一年时间以身实验,证明那不过是一个美丽的谎言。

  美容产品到底有用没用?美国记者考尔菲尔德决定做一个实验。她采用一种新的护肤方法,观察高新技术流程能否改善皮肤质量。

  检测报告吓唬人

  一位皮肤科医生向她推荐了玛丽。玛丽在加拿大卡尔加里市经营一家“皮肤科学”诊所,不是什么医疗机构,只是为渴望改善肤质的顾客提供美容服务和相关产品。

  玛丽拥有微生物学学位,皮肤保养得极好,没有一丝皱纹。她带着考尔菲尔德参观了诊所,说:“我就是一个皮肤教练。”

  她用一台白色机器对着考尔菲尔德的脸照了好些照片,说是为治疗提供必要的信息。每张照片针对面部不同部位,清晰呈现了皮肤的种种瑕疵:细纹、红斑、晒伤、毛孔粗大……

  这台机器看上去很酷,但考尔菲尔德事后做了一些深入调查,并没有发现有任何独立分析称此机器有何临床价值。

  生产厂家的官方网站称,它采用肤色分析软件推广品牌化妆产品,大幅提升了护肤产品的销售,但同时明确指出不用于临床。字里行间可见,这种机器只是用于推销产品,其检测结果难免令人生疑。

  考尔菲尔德的检测报告喜忧参半。好消息是:她的皱纹比95%的同龄同种族人要少;坏消息是:“你的毛孔状况是我8年来见到最糟糕的。”看到玛丽忧虑的表情,考尔菲尔德吓了一跳,大有一种冲出屋去用强力洗洁剂刷脸的冲动。

  离开玛丽诊所时,考尔菲尔德带走一大包高端美容产品,包括一种用于活血亮肤的清洁去角质凝胶,一种用于控制细胞的洗面乳,一种专门针对毛孔粗大的夜用保湿霜和一种兼保湿和防晒功能的日霜。

  产品分析不独立

  美容产业涉足广泛,从美白牙膏到贵得离谱的香波,号称能让你的头发实现从“平庸到超凡”的飞越,因为含有白松露和鱼子酱,8.5盎司一瓶卖到60多美元。它包括各种备受名人推崇的化妆品、香水、纤体用品及时尚品牌,是一股强大的文化势力,与社会名流及相关媒体密切相关,休戚与共。

  目前全球护肤品市场约为800亿美元;至2015年,全球抗衰老产业价值达3000亿美元。其背后,名人效应推波助澜,功不可没。

  考尔菲尔德试图寻找一位能对美容抗衰老产品做独立分析的专家,但她发现远比预料中要难。许多专家不是独立科学家,而是开诊所的执业皮肤科医生,是美容产业的受益者。虽不能说他们会有意歪曲产品的美容效果,但利益冲突很有可能影响他们做出客观评价。

  事实上,确实极少有分析报告出自独立学者之手。绝大多数美容产品没有具体数据,或者仅有产品成分等简单报告。这不难理解。

  政府研究机构如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或加拿大卫生研究院等,根本没有兴趣过问贝克汉姆夫妇使用的面霜功效如何。

  考尔菲尔德认为,美容栏目就是一个“伪科学地带”。更糟的是,大众媒体对美容新产品几乎没有任何质疑。绝大多数媒体文章只会使用诸如“恢复青春”“容光焕发”等模糊词藻鼓吹产品疗效,极少基于个人体验之外的科学证据和专利技术。

  被引用的所谓专家通常来自美容行业,或者是没有研究背景的个人。比如,有一个经常被引用的“专家”,身份实际上是一家知名女性健康杂志的专栏作家,为各种伪科学站台,自称是一名生态顾问、电视人和餐厅老板。多重身份甚是花哨,可就是没有一个能令其做出严格的美容产品分析。

  杂志出版商自然不会提醒读者其实产品没啥用,因此要想揭开抗衰老美容产品的真相几乎不可能。结果就是:生产商和供应商大发其财,充斥着伪科学和官样文章的推广活动大行其道,独立的研究和信息极度缺失,不明真相的消费者趋之若鹜。

  上述所有结果的累积效应带来一种普遍偏好,即认定某产品或某疗程功效不凡。考尔菲尔德称之为“美容产业功效偏好”。她提醒道,正因为这种偏好的存在,人们应当对美容大佬的任何声明保持一份审慎,诸如“临床证明”、“获皮肤科医生首肯”之类表述几乎没有任何意义,根本经不起推敲。 

  皮肤改造难见效

  去年一年,考尔菲尔德都严格按照“皮肤科学”诊所开出的护肤方案进行皮肤改造。那些护肤品花费不菲,而且耗时费力。那么,效果究竟如何?

  为了得到一个相对客观的评价,她没有回访“皮肤科学”诊所,而是找了另一名皮肤科医生,后者对她之前的一系列皮肤改造毫不知情。她对新医生说,想了解一下自己的皮肤状况,以及如何改善。

  新诊所也有一台很时髦的机器,和“皮肤科学”诊所的那台颇为相似。医生用它给考尔菲尔德拍了一些照片,流程和“皮肤科学”诊所如出一辙。

  结果如何?考尔菲尔德被告知,和同年龄同种族人相比,她的皮肤在8项指标中有4项低于平均水平,包括结构纹理和皱纹深度;总体得分与“皮肤科学”诊所的检测相差无几,包括她一年来重点关照的毛孔粗大问题。

  新诊所的医生给考尔菲尔德检查完毕后,推荐了几款直销的抗衰老产品,6个月一个疗程,耗资500多美元。他保证,这些产品将极大改善她的肤质,但考尔菲尔德显然已经很难相信。唐昀

  相关链接

  名人美容习惯大多并不靠谱

  从某种角度而言,名人的护肤美容习惯塑造了大众的抗衰老信念。可事实上,绝大多数美容习惯并不科学,毫无根据。

  美国《大西洋月刊》记者考尔菲尔德经过调查发现,美容栏目经常充斥着不靠谱的名人美容心得。

  媒体报道,英国凯特王妃喜欢用一种含有大量蜜蜂刺毒液的面霜擦脸,据说是肉毒杆菌的替代产品,可去除皱纹,却无扎针之苦。再如,美国电影明星黛米·摩尔使用水蛭疗法,媒体称“可净化血液,改善循环,促进皮肤组织再生”。

  还有“阿汤哥”汤姆·克鲁斯的前妻、美国女演员凯蒂·霍尔姆斯,著名高端女性时尚周刊《魅力》报道,她喜欢让蜗牛在脸上爬行,一路留下的粘液中富含蛋白质、抗氧化剂和透明质酸,可让皮肤光洁红润,精神焕发。

  事实上,上述例子中的养颜秘诀均无科学依据,可报刊杂志并没有采取批评态度,反而一味追捧,广泛传播。

  虽然大多数读者对这些故事并不在意,只是当娱乐八卦一乐而已,只有少数人愿意撒钱效仿,但名人的言论却框定了人们对美丽的理解,对抗衰老产品产生不切实际的幻想。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广告
   第A03版:评论·随笔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焦点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社会新闻
   第A10版:中国新闻
   第A11版:国际新闻
   第A12版:国际新闻
   第A13版:财经新闻
   第A14版:文化新闻
   第A15版:文化新闻
   第A16版:广告
   第A17版:专版
   第A18版:体育新闻
   第A19版:体育新闻
   第A20版:医技/新民健康
   第A21版:新民健康/互动
   第A22版:夜光杯
   第A23版:夜光杯
   第A24版:阅读/连载
   第B01版:新民环球
   第B02版:论坛/新民环球
   第B03版:新民环球/博览
   第B04版:社会/新民环球
   第B05版:军界瞭望
   第B06版:人物/军界瞭望
   第B07版:军界瞭望/战例
   第B08版:兵器/军界瞭望
   第B09版:广告
   第B10版:好吃周刊
   第B11版:好吃周刊/美食物语
   第B12版:我家厨房/好吃周刊
   第B13版:好吃周刊/美食地图
   第B14版:美食大观/好吃周刊
   第B15版:市场之窗/资讯
   第B16版:地产资讯/新民楼市
   第B17版:新民楼市
   第B18版:地产资讯/新民楼市
   第B19版:广告
   第B20版:地产资讯/新民楼市
   第B21版:广告
   第B22版:地产资讯/新民楼市
   第B23版:广告
   第B24版:广告
美容产品的“美丽谎言”露馅
广告
新民晚报新民环球/博览B03美容产品的“美丽谎言”露馅 2015-05-21 2 2015年05月21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