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一条帖子能挣上千元,一天可获利数万元,月收入轻松过十万元……近日,湖北省蕲春县公安局破获一起特大有偿删帖案,全国22个省市近2000人涉案,涉案金额超过5000万元。其中,一名26岁从事删帖业务的犯罪嫌疑人4年净赚780余万元。
这是一条庞大的删帖黑色利益链,上面依附着客户、网络公关公司、删帖中介、网站管理员等等利益主体。根据犯罪嫌疑人供述,现在全国每年“删帖产业”的收益数以亿计,从业人员数以万计。网络删帖俨然已成为一个行业,呈现出规模化、产业化的态势。
一说到网络删帖,人们很容易把目光聚焦在这条利益链最顶端的客户身份上,比如政府官员、知名企业和明星等等。诸如“官员包养情妇,为其写下保证书”的桃色事件、“全国最牛检察长豪车、豪房”的贪腐新闻,也的确频繁现于各种网络论坛,加上这些年“网友曝”曾将一些腐败官员拉下马,让很多人觉得,网络删帖是在为一些不法分子“消除证据”,是在掩盖事实真相,是在损害公众监督权。
这种看法当然有一定道理,但不全面。必须正视的是,不是所有网络发帖都是理性的、都有正当性。一些不负责任的网络发帖,很容易涉嫌诽谤攻击,给普通民众造成污名化。其实,网络发帖的无序化,网络删帖背后存在着制度盲区,不能运行于正义通道,才是滋生“删帖”牟利巨大黑洞的原因。从这个意义上讲,看待网络删帖,也不必都被那些“官员”客户身份遮望眼,而应该持理性客观的态度。
网络不能成为法外之地。网络删帖形成黑色利益链,提供的最大警示,应该是让删帖行为合法化、正当化。一方面,要保证民众依法及时删除非法网帖的渠道畅通,而不是让民众在合法权利受到侵害后,走投无门,被迫无奈花钱删帖来祛除污名影响。事实上,互联网精神也在于去中心化、去行政化,讲究更加及时快捷,如果让权力为网络维权设置重重关卡,低效率的行政之手注定会将很多人推向找关系删帖这条歧途。另一方面,当前也需要及时规范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为打击有偿删帖提供制度支撑。事实也说明,尽管此前国家网信办等部门也启动过“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专项整治工作,但这种行政化、运动式的执法,不是治本之策。
归根结底,网络删帖形成黑色利益链,说明当前网络生态存在问题,必须靠依法治网来从源头上进行清理。打击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也只有通过织密相关制度笼子,才能重建合法正规的删帖程序,铲除靠删帖谋利的不法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