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主持人曹可凡和传记作家宋路霞在上海书城举办如何写作家族史讲座,讲座由他耗时四年撰写的一本《蠡园惊梦》说起,在场的观众有的带来了厚厚一叠家谱,激起了回溯家史的浓厚兴趣。而且近日,据说去上海图书馆翻阅家谱的人数比过往翻番。
有位写作者姓苏,他称自己特别崇拜苏轼,想去查查家谱看,我们家和苏轼能不能搭上什么关系。曹和宋两位语重心长地告诫,崇拜仰慕都可以,但修家谱、谈家史不要去攀高枝啊!
“其实点点滴滴都可以成为一个家族的故事,我们家过去有没有做过皇上,有没有做过宰相,我们家可能就是三代农民。也许,你祖父每天在日记里记下了菜场买菜的价格,在一百年后,就是一部弥足珍贵的物价史。”
台下听众听得心有戚戚,很多人梳理下自己家,再怎么往上溯源,也找不出让人如雷贯耳的名字用来挂靠。那么平凡人家能不能修家史?平凡人家又有没有必要修家史?想来想去,倒也觉得平凡中,大概亦有真情,亦有真史。能够盛开的未必只有牡丹真国色,山间野花,未必无意趣。
这是一个流行资讯众声喧嚷的时代,也是一个大众的注意力可以随时转移的时代。昨天还在热火朝天讨论的事,到了明天就成了如烟消散的旧闻。不过,在这样时代里,总还需要也总还真的有一些人做着一些笃定的、有态度的事。
查阅家谱、修撰家史,正是给自己寻找“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这两个答案,这是一次自我认定的事情。做一件事情的价值,并非刻意体现在提升了自己的社会阶级或者名利收入。基于“攀高枝”目的的好高骛远,让一件深具意义的事情,变得虚浮如海滩边的沙堡,经不起岁月浪潮的冲击。
窃以为,或许娱乐可以讲“产业”,但文化多要依仗“传承”,利用攀高枝的“捷径”给家族历史添油加醋,乱认祖宗,倒成了一件骗人骗己骗子孙的傻事。可是,这个时代里,“傻瓜”还真有不少。
写写家史,建构出一个时代的横截面,记录下一路走来的痕迹,是既简单又复杂的工程,要求我们把目光转向自己的内心,去聆听、去发现、去查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