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能否蹲下身子,从孩童的高度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建设一座对儿童更友好的城市?1996年,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和联合国人居署共同制定了“国际儿童友好城市方案(CFCI)”,这成为儿童友好型城市空间建设的“大宪章”,伦敦、慕尼黑、西雅图、哥本哈根等全球400余个城市已经获得认证。在这些城市中,孩子可以独自在街道上安全行走,独自与朋友见面和玩耍,生活在一个未受污染和有绿色空间的环境中。读了本报的报道,不少读者来信来电、网上评论,为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公共场所 拼音去哪了
“六一”儿童节,不少家长将参观自然博物馆作为送给孩子的节日礼物,创新而精致的布展,让孩子们大呼过瘾。但是,8岁的天天和他的伙伴们却碰到了问题。虽然标牌上用汉字、英文甚至拉丁文写了“犰狳”(编者注:qiú yú)“大砗磲”(编者注:dà chē qú)的字样,可是,眼前的动物,名字究竟该怎么读呢?天天的妈妈告诉记者,如果展馆里对一些生僻字有拼音标注就好了,不会让孩子留下一知半解的遗憾。而在海洋馆,“魟鱼”(编者注:hóng yú)“蝠鲼”(编者注:fú fèn)等也因为没有拼音,而在孩子们口中有了不同的读音。
记者查阅资料照片时发现,位于延安路上的自然博物馆老馆,曾经细心地做到了这一点。一块“路氏双髻(jì)鲨”的标牌上,拼音标注清楚,避免了误读的可能。市语委有关负责人介绍,本市对公共场合加注拼音没有硬性要求,但是,如果从服务中小学生的角度出发,多一些服务意识,未尝不是件好事。
低龄宝宝 洗手很麻烦
“公园里,可不可以设置儿童洗手池?”市民吴女士说,3岁的女儿很喜欢去公园玩,但去过好多家公园,都没有儿童洗手池。于是每次上完厕所要洗手,都得把女儿抱起来才够得着。“一些快餐厅里配有儿童洗手池,希望园方能借鉴这种人性化的细节。毕竟来公园的游客中,很大一部分是小朋友。”
亲子旅行达人乌江带着2岁和6岁的女儿,闯荡过不少城市,在日本的公共厕所里,隔间里安装着一个小小的安全座椅,抱着小宝宝上洗手间,妈妈可以暂时把孩子放在里面。小坐便器、小洗手池这样的设施,更是很多商场和公共卫生间的“标配”。
此外,无障碍通道或缺失、或不连贯,也是市民感到不便的地方,婴儿车和轮椅无法真正畅行无阻。在静安雕塑公园内一条小道上,记者看到,两位老人抬着一辆婴儿车,踉踉跄跄走上台阶。“这里其他设施倒是蛮好,但是这几级台阶边上哪能没有斜坡,带外孙来玩每次都要抬上抬下,太吃力。”顾老伯说。
还有网友提出,有母婴室的公园太少,导致给宝宝换尿布和哺乳成了难题。有时宝宝要上大号了,一个大人忙不过来,希望建造一些男女同进的“家庭卫生间”。
本报记者 陆梓华 金旻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