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8年-2014年,上海住宅类用地的成交楼板价出现过两次高峰,一次是2010年,另一次是2013年延续到2014年。德佑链家研究部监控数据显示,2010年,上海住宅类用地的成交楼板价为10367元/平方米,较2009年上涨26.3%;2013年住宅类用地成交楼板价为9517元/平方米,较2012年上涨26.0%;2014年则为12557元/平方米,较2013年又上涨了31.9%(见下表)。
记者采访发现,目前,部分楼板价超过2万元/平方米的地块已建成,部分地价占房价比例高达七成左右。地价占比房价较高的项目——泰禾红御项目,以刚需改善型住宅为主,属于区域内性价比较高的项目,该地块当时的楼板价高达24003元/平方米,目前销售价格仅为34119元/平方米,仅仅比楼板价高出一万元,并且在考虑到建安成本、开发费用、装修成本等费用的前提下,该项目盈利非常微薄。
“部分企业不惜以高价拿地,加上开发费用和建安成本,盈利空间非常小,这一现象被业内人士形象地称为‘面粉比面包贵’。”德佑链家市场研究部朱萍分析道,高地价的土地不少都是首次进军上海的开发商所得,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闽系房企,尽管利润空间极为薄弱,但最初主要是为了树立品牌形象,获利不是最主要的目的。
对于上海这类一线城市来说,地价是开发商成本最主要的部分,而建安成本、开发费用相对来说都比较固定,一旦土地成本过高,直接影响的就是开发商的利润。近几年,申城住宅土地市场非常火爆,“面粉比面包贵”项目时常出现,如临港新城在2013年12月成交的4幅地块,甚至奉贤南桥新城的一些地块,基本以15000元/平方米以上的楼板价成交的,时隔一年半,这些地块因地价太高还未开发销售。
本报记者 杨玉红